玛湖地区井架林立。这一地区成为新疆油田今年产能建设主战场,也是开发公司钻井提质增效主战场。本报通讯员 吴小川 摄
准东钻井公司员工正在金龙井区施工。 本报通讯员 周建玲 摄
准东钻井公司员工正在金龙井区施工。 本报通讯员 周建玲 摄
金龙井区施工现场井架林立。 本报通讯员 周建玲 摄
8月30日,随着西部钻探克拉玛依钻井公司承钻的MDHW2023井固井碰压成功,玛东2井区2020年产能建设钻井工作圆满完成。
今年,新疆油田产能建设工作不仅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低油价严峻考验,同时还面临着深钻产能规模及占比大幅提高、产建难度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作为新疆油田产能建设主要单位,开发公司主动担当,积极组织协调,按照集团公司及新疆油田公司安排部署,于4月全面打响了提质增效投资管控攻坚战,以战严冬、转观念、勇担当、上台阶,通过优化设计控减投资、钻井提速增效等手段,不断刷新产能建设新纪录,实现快速优质、规模效益建产。
钻井提速深挖潜力
今年初,面对2020年新建产能投资缺口较大,投资管控工作面临史无前例的困难与挑战,新疆油田公司统一思想行动,加强产能建设投资管控能力提升,将投资管控、提质增效贯穿全年、融入到每项工作,以实现产能建设投资控制目标。
自1月7日启动投资管控策划工作以来,开发公司全力克服疫情影响,积极与油田公司相关部门沟通,加强方案编制探讨,组织相关专业、项目部专题研究24次,按照效益情况对新建产能建设区块进行排队,进行投资测算,先后完成了4个版本的提质增效方案。
近三年来,新疆油田产能建设主战场玛湖油田的钻井规模快速增长,大型钻机、搬家车辆、仪器装备、钻头钻具等资源不足,井队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短缺,队伍施工表现差异大。
资源缺口下,如何实现集群提速、整体提效?开发公司与西部钻探联合项目部强化集约理念,创新现场生产运行模式,充分发挥有限队伍和资源的最大潜力。
标准化“一队多机”管理,推动管理经验和人才共享。西部钻探对钻井队ABC分类定级,在这一基础上打破“人机绑定”传统模式,采取“一队多机”管理,1个集中区域实行1套大行政班组,管理多支钻井队。用1支A级队伍带2支或3支B/C级队伍,实现强队带弱队,统筹队伍间技术、人力、物资等资源共享。
“让一支钻井队自己去摸索提升,时间较长。而一队双机、多机,可以快速复制先进经验,实现齐头并进。”开发公司生产运行科颜江说,年初以来,玛湖地区实施“一队多机”管理29组,完成进尺同比提高21%。
同时,实施工厂化批量作业,统筹提升产能建设中钻机、压裂等设备利用率。针对大钻机资源缺口,新疆油田开发公司主导、西部钻探创新实施“ZJ40钻机打中完,ZJ50和ZJ70钻机打深层”的工厂化钻井组织方式,有效缓解了ZJ50及以上钻机不足的问题。2019年ZJ40钻机综合利用效率同比提高8.1个百分点,相当于至少节约24部ZJ50及以上钻机。在压裂上,实施24小时连续作业和平台井工厂化施工,弥补了压裂车组缺口。2019年至今,压裂车组利用率同比提高5.7个百分点,单机单队作业效率同比提高35%。
开发公司第三项目经理部钻井办主任詹作胜说:“钻井提速不只是提高机械钻速,还可以像田忌赛马一样,通过排列组合发挥资源的最大效能,实现出奇制胜。”
专业化服务保障也为提速提效提供了强力支持。面对队伍搬迁等辅助作业效率低、专业设备维保人员紧缺、库存繁杂等问题,在开发公司支持协调下,西部钻探创新推进“专业化服务+专业化维保”服务模式。在现场,西部钻探组建了钻井搬安、专业清罐等专业辅助队伍13支,今年口井动迁效率同比提升12%。同时,西部钻探牵头成立了物资共享中心、设备维保共享中心,实现资源共享。今年以来。玛湖地区设备维修费用同比降低17%以上。在后方,西部钻探建成可容纳近三千人的集中公寓,提供生活服务共享设施,近两年单队综合服务成本下降了30%。
协作共享合力创效
创新生产运行的成效还在玛湖地区产能建设现场持续扩大。截至8月底,在水平段长平均增加一百多米和钻机总体数量不变的情况下,玛湖地区完成钻井进尺同比增长163%,产能建设钻井提速增效效果明显。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交通管制影响,开发公司坚持地质工程一体化,联合西部钻探、中油测井、中油工程等现场施工方,实施项目联合直线管理制,建立周例会、日汇报和随时反馈的全专业、多层次对接机制,形成了联合管理一体化运作的格局,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作业,促进各专业协同“零衔接”,进一步增强了产能建设钻井提速提效创效能力。
在一个名为“玛湖现场决策”的微信群里,有开发公司、钻探、各专业公司、技术服务方一百二十余人。淡化行政隶属、不论单位出身,每个人都是项目组的成员。每天9时30分,大家都要把上百口正在施工的井情况全部过一遍。遇到各类问题也会在这里及时汇报、及时对标、及时明责。
开发公司第三项目部经理于洋飞说,大家同吃同住、同一个群,有了问题,从多头低效对接转变为精准高效对接,执行力和效率大大提升。“一百多双眼睛都盯着呢,能办马上办,事不过夜。”于洋飞说。
同时,开发公司还牵头组织产建各参建单位实现实时决策一体化、技术研讨一体化和数据共享一体化。大家通过线上线下,统筹各方资源、优化方案设计、分享信息技术、细化工作任务。通过管理融合的机制,工程技术企业从原先的仅考虑完成油田公司部署的工作量向与油田加强合作转变,共同研究制约生产提速、地质研究等瓶颈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
打好水平井段,保持钻头始终在油层内,是提产的基础。玛湖油层普遍偏薄,要让钻头一直在油层里,如同牵引着一个人在黑夜里走完上千米的独木桥,需要多方高效配合。新疆油田公司主导建立了多方一体协作平台,组建了地质工程联合办公室,并与西部钻探进行数据共享和决策共享。西部钻探钻井、录井、定向等专业实时反馈信息,一边帮助油田公司开发公司“认路”、一边按照油田公司开发公司实时指令优化钻头下一步的方向,大幅减少了钻头“走冤枉路”的次数。玛湖油田单井轨迹调整次数从2017年的12次减少到今年的3.2次,钻遇率不断提高。
一体化联动促降本
低油价下,新疆油田产能建设面临投资管控与成本效益的双重压力。在产建投资压减大背景下,负责新疆油田产能建设的开发公司每年都会制定投资控制措施,其中绝大部分都和钻井、固完井、压裂等工程投资相关。而对于西部钻探等工程单位来说,玛湖油田也是他们的主力市场,比如:西部钻探超过七十部钻机、大量技术服务队伍都集中于玛湖产建市场,助力玛湖效益开发也就是为该公司自己端好饭碗。所以,跨企业一体增效是产能建设各方共同的需要。
近年来,在玛湖地区产能建设不断磨合探索中,新疆油田开发公司和西部钻探以及各技术相关方围绕低成本勘探开发战略思维,将提速上产与节支降耗并重,从战略协同上加强换位思考,精细管理合作,形成了唇齿相依、互为主辅的全流程降本增效模式,“抱团合作,实现共赢”已成为新疆油田开发公司和各施工方的共识。
一方面油田发挥主导和统筹的作用,帮助工程技术队伍提速降本。面对深井钻机资源缺口,在新疆油田开发公司主导下,西部钻探实施工厂化钻井组织方式,今年上半年至少为其钻探节约了14部ZJ50及以上钻机。再比如:新疆油田克服地面条件、地质复杂等难题,推广“大平台井部署”,使钻探企业转场时间平均减少了5天,还依托平台井实现了资源共享,降本显著。今年以来,开发公司通过与油田公司工程处、工程院及西部钻探项目部沟通并达成共识,进一步深挖大平台井提质增效的空间,全面推进平台井钻井液重复利用、工期优化等措施,平台井一律按照工厂化作业设计,优化区域覆盖了环玛湖地区所有平台水平井,共计梳理出环玛湖地区深钻平台水平井一百五十余口,平均单井节约钻井液二十余万元;同时,钻井技术的不断完善和配套也促进钻井大幅度提速,钻井工期进一步优化,预计综合控减费用1.69亿元。截至目前,已落实了115口井,共计控减投资1.28亿元。
此外,今年,开发公司还通过与油田公司工程处、工程院及西部钻探各单位多方协同,在玛湖1示范区、金龙2井区推广油基钻井液配套技术,采取造斜段优选旋转导向工具、水平段配套大功率螺杆组合方式实现大幅度提速。目前玛湖1示范区已完井15口,平均井深5308米,平均水平段长1581米,在完钻井深和水平段长较前期分别增加418米、317米的条件下,平均完井工期由178.6天降至78.9天;金龙2井区乌尔禾组水平井通过优化井身结构、优选各井段提速工具和钻头、精细调控钻井液性能,快速形成优快钻井配套技术,平均完井周期115.9天,同比往年水基钻井液平均缩短了55.1天。JLHW247井完井周期76.8天,同比该区块水基钻井液最短工期缩短48.6天,创金龙2井区最快钻完井纪录,同比区块往年平均指标缩短了94.2天,实现零复杂,提速创效十分显著。
另一方面,工程技术企业充分发挥技术和施工优势,与新疆油田共同破解成本难题。例如,共同攻关小二开结构优化和提速配套技术,努力实现速度更快、物耗更低、综合降成本目标。工程院开展国产化大功率螺杆+地质导向工具攻关,实现了水平井低成本导向,减少了对进口旋转导向工具的依赖。目前,新疆油田开发公司在环玛湖地区风南4井区持续推广小二开20口井以上,截至8月底已完成10口井,实现控减投资2330万元;在车43井区推广二开井2口,目前完成1口井,控减投资199万元,总计节约投资2529万元;在环玛湖地区累计推广小三开结构近四百井次,节约投资约八亿元,使玛湖大规模快速上产成为现实。
开发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今年的产能建设中,甲乙方一个高度共识是,不能把钱浪费在地下。正因此,甲乙双方都积极给对方搭把手、迈半步,形成提质增效的利益共同体,为彼此搭好台,把成本漏失的缝隙填补上。
一体降本,带来的是双赢增效。今年,在全局投资压缩情况下,玛湖以较好的投资回报,持续成为新疆油田公司主力上产区块。今年上半年,西部钻探在玛湖地区完成的钻井进尺工作量就接近去年全年的89%。
随着甲乙方一体化合作的深入推进,一体化联动、抱团取暖、全链增效,带来的不仅是效益,还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