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而幸福的基础是独立生活能力。劳动课回归课堂,可以让孩子们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培养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告别“五谷不分”,避免沦为社会“巨婴”
今年,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等学段目标,于秋季学期开始执行。这意味着劳动课已作为一门必修课被纳入中小学生的课程体系中。
事实上,近年来,我市的中小学早已踏出了先行先试的一步,将劳动教育纳入课堂中。在很多学校的劳动课上,老师会教孩子们收纳整理、种菜、饲养小动物。回到家,洗衣服、做饭、收拾课桌等会成为孩子们的家庭作业。笔者作为广大学生家长中的一员,要为劳动课回归课堂点赞叫好。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在笔者看来就是让孩子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而这个基础是独立自主生活。
对于70、80后,甚至更早出生的人来说,少有人会为能否独立自主生活而担忧,因为他们的成长中始终伴随着劳动教育。儿时,他们无论是在学校操场上扫雪、铲冰,还是回家帮父母做饭、洗衣服,日常生活劳动无处不在,在这个过程中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自然就培养出来了。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变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心只读圣贤书”已成为了生活常态。即使走进大学,仍然有不少人不会洗衣,不会整理柜子,甚至连收拾宿舍的床铺都要父母现教,更别提换水管、修小家电这种技能了。这样的人将来很难适应社会,更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基于这样的现状,教育部发布劳动课程标准,独立设置劳动课程,让中小学生从小培养各种劳动的本领,极具现实意义。
劳动课回归课堂好处很多,最直接的好处是让孩子们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培养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告别“五谷不分”,避免沦为社会“巨婴”。
同时,劳动教育还具有综合育人的功能,包括培德、增志、强体、育美等。劳动课涉及的范围广泛,不仅有做饭、扫地、洗碗等日常生活劳动教育,还有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等。孩子们通过生产劳动教育能体验创造财富的过程,享受劳动的成就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心。
另外,劳动教育的回归还能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心,和谐家庭氛围,传承优秀家风。我市各中小学的劳动教育中鼓励在周末和寒暑假期间孩子和父母同劳动。其实,父母和子女共同劳动的时间也是最好的亲子互动时间,一家人分工合作,一起做饭,收拾房子,一起交流心得体会,过程中父母还可以跟孩子传授生活经验。
既然劳动教育回归的好处如此之多,那么学校现在要研究的应该是如何开齐开好这门课,同时加大宣传,做好家长和孩子们思想观念的引导,做好课程监督,让劳动课真正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