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林毅
观点
深度阅读,不一定是抱着名著大部头啃,字斟句酌做笔记,而是善于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实质性地进入思考“会意”状态,收获信息的深层价值
深度阅读很重要,这一点众所周知。
但要想做到深度阅读,最好的方式可能并不一定要在形式上抱着名著大部头啃,又或者随时拿着笔去字斟句酌做笔记。遵循认知规律,从“浅”入“深”可能阅读效果会更好。
在我们固有观念中,一目十行、走马观花式的“浅”阅读,素来不为大家所认可和接受。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大量信息的获取都采用的是这一方式。这其实也证明了“浅”阅读的价值所在。
事实上,以碎片化阅读方式为代表的“浅”阅读,是我们在这个信息爆炸、信息过载时代的必然选择。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都去把所有事仔细研究清楚,对绝大多数事件,我们用最简便、最快捷的方式了解基本信息即可。
但如果阅读仅仅停留在这一阶段,必然无法发现信息的真正价值,无法充分利用信息提升我们的工作能力,获取人生智慧。这就好比我们现代人要提升健康水平,早已不是从狼吞虎咽增加饭量入手,而是要吃得慢一点提高吸收效率,吃的品类均衡保证营养。
东晋时陶渊明自传文《五柳先生传》有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毫无疑问,陶渊明就是一个从“浅”入“深”会读书的大行家。
对于阅读而言,培养科学独立的思考习惯,形成合理缜密的价值判断,才是核心关键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在当前“浅”阅读阶段,我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能不能从信息本身出发,换个角度、换个维度、从不同的立场再多思考一点。
我们需要培养自己像陶渊明一样“吹尽狂沙始到金”的眼光,从“浅”阅读状态升级进入深度思考层次,不断提升发现有价值信息的能力,从而随时随地能实质性地进入思考“会意”的状态,了解信息的深层内涵,进而懂得运用信息创造更大价值。
当我们真正学会“浅”阅读时,那从“浅”入“深”的阅读,必然都将成为一次“探秘之旅”“寻宝之旅”“快乐之旅”“收获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