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热依达 通讯员/李文龙
7月,行走在哈密市伊州区南湖乡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露出“金脑袋”的哈密瓜,当地哈密瓜已陆续上市。
哈密瓜虽有名气,但发展却不温不火。如何让手中的“金字招牌”发挥更大的力量?哈密市着力抓好事关哈密瓜产业发展的三件新事。
提纯复壮优品种
7月5日下午,在哈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的哈密瓜种质资源种植基地,一块块的品种牌整齐地插在田里。各品种哈密瓜长势喜人,一个个瓜蛋子争先恐后露出“小脑袋”,萌萌的样子着实可爱。
为实现对哈密瓜原有品种资源的保护及新品种的培育推广,今年3月哈密市在哈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立了100亩哈密瓜种质资源种植基地,共种植380个品种,其中有数十个哈密瓜原始品种,并采用科技手段进行人工干预提纯复壮,另外还种植了国外引进品种和273种国内杂交品种。
“哈密种植哈密瓜已有悠久的历史,品种繁多,很少有人知道哪个品种才是真正的哈密瓜。”哈密瓜种质资源种植基地技术负责人、哈密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郭艳霞说。
目前,哈密本地生产的西州蜜17号、西州蜜25号、金蜜3号等杂交品种因甜度适中、抗病抗虫能力强、耐储运等优势而被市场选中。“很多传统品种哈密瓜口感更好,但不具备抗病抗虫的能力,且不耐储存和运输,不具备市场化生产条件。如果不实施保护,若干年后这些优质传统品种就有失传的风险。”郭艳霞道出提纯复壮的初衷。
郭艳霞说:“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我们使用了微生物肥料,从种植情况来看,传统哈密瓜品种抗病抗虫性得到了明显增强,现在航空快递、冷链运输等方式大幅缩短运输时间,3天内哈密瓜就能从瓜田送到消费者手中,传统哈密瓜品种今后一定能迎来新机遇。”
拍卖中心拓销路
在新疆哈密瓜拍卖中心大厅显示大屏上,随着第一位卖家的哈密瓜品名、等级和数量的出现,屏幕下方带着编号的买家竞拍价格、数量等不断更新着,3分钟内,一批哈密瓜就竞拍出了价格最高、买量最大的买家,这笔拍卖交易正式完成。
6月23日,位于哈密市伊州区南湖乡的新疆哈密瓜拍卖中心正式开拍,这标志着当地的哈密瓜进入了网络销售全新模式。
作为项目投资方之一的成都农商通网络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龙银说:“原产地哈密瓜种植面积只有10万亩,而全国哈密瓜种植面积约700万亩,消费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吃的是哪里产的哈密瓜。”这导致优劣品种混杂,好瓜卖不出好价,好价也难买到好瓜。
今年初,哈密市政府在原产地建立新疆哈密瓜拍卖中心。由新疆沃野金秋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农商通网络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打造集哈密瓜分级拣选、在线交易、信息发布、仓储加工、冷链物流、金融服务、大数据分析应用于一体的产地型哈密瓜线上拍卖交易市场。
中心通过自主开发的在线拍卖平台,面向全国客户销售。截至目前,该中心已销售哈密瓜21.1万吨。
“中心让原产地农产品进入相应的等级需求市场,从而获得应有的市场价值,实现了农产品的优质优价,同时也让消费者买到有品质的哈密瓜,可谓一举多得。”龙银说。
哈密瓜协会助增收
多年来,地产哈密瓜一直采用传统交易方式,每到瓜熟季节,从全国各地而来的瓜商直接到田间地头进行收购,而分散种植哈密瓜的瓜农也习惯了按亩销售的简单模式,看似简单,实则瓜农毫无价格话语权,价高价低全由瓜商说了算。
今年5月,哈密市供销社牵头成立哈密瓜协会,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打造哈密瓜原产地品牌,拓宽哈密瓜销售渠道,助瓜农稳定增收。
“今年有协会出面,给我们吃了定心丸。”7月7日,南湖乡瓜农郝启让说,今年他种了近100亩哈密瓜,在协会的帮助下哈密瓜已全部售出。
“协会成立后,我们迅速整合了12家哈密瓜种植合作社、数名哈密瓜种植专家,并吸收银行、企业、邮政等成为理事单位,138户种植户成为哈密瓜协会会员,共同为打造哈密瓜原产地品牌出谋划策。”哈密瓜协会会长魏芳说。
哈密市早在2003年就注册了哈密瓜原产地证明商标,但证明商标一直未能很好地运作起来,现在全国各地都在种甜瓜,而且很多都利用技术手段让甜瓜一年四季都能上市,真正原产地哈密瓜到上市的时候,为了抢占先机瓜农往往提前采摘,导致未完全成熟的原产地哈密瓜品质难以保障,声誉受损。
“我们一直在引导瓜农在瓜成熟后再进行采摘,不要为了抢占市场而降低品质,同时我们会在每一个哈密瓜上都贴上原产地标识和溯源二维码,消费者扫码就能知道产地。”魏芳说。
多方通力合作,稳定瓜农收入的同时,保证原产地哈密瓜的品质。
“我们将持续通过对哈密瓜产业化、标准化、优质化的建设,树立哈密瓜原产地的优质品牌效应,真正发挥哈密瓜的名片作用。”魏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