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韩沁言
遍布乡村田野的百万亩巴旦木、套种在巴旦木林下的万寿菊,把叶尔羌河畔的莎车县装点得生机盎然。
以种植业为主的莎车县吹响“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根本出路”的脱贫攻坚冲锋号后,党员干部带领各族群众鼓足干劲,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投身脱贫攻坚工作中。
“小手套”织出“大梦想”
“厂子就在家对面,旁边就是幼儿园,每天早上出门送完孩子就能进厂上班,照顾家庭与工作可以兼顾。”莎车县霍什拉甫乡加依巴格村村民阿力屯古丽·阿布都热合曼说,“自从进厂上班后,我家的生活彻底改变了。”
在加依巴格村乡村车间,阿力屯古丽与村里的30名妇女坐在机器前,穿针、走线、缝制,动作一气呵成,缝纫机“嗒嗒”响个不停……
“随着技术越来越熟练,工资也在往上涨。”阿力屯古丽高兴地说。
为了帮助贫困家庭妇女在家门口就业,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开发工程建设管理局驻莎车县霍什拉甫乡加依巴格村“访惠聚”工作队,去年争取项目资金49.23万元,在村里建起一个手套加工厂,昔日“围着锅灶转”的家庭主妇如今变为产业工人。
“我们乡村车间有20台手套编织机,解决了30名妇女就业。”加依巴格村第一书记赵杰说。
在莎车县,这样的乡村车间就有128个,在这里就业的村民达1.68万人,其中贫困群众有8122人。
巴旦木成“摇钱树”
“去年我卖了2吨巴旦木,收入8万元。”莎车县阿热勒乡巴依都维村村民阿卜力海提·图尔荪说。这个村有3405亩耕地,种巴旦木925亩。
巴旦木在莎车县种植历史悠久,过去由于品种搭配以及花期授粉等技术的严重缺乏,好的年份一亩地也仅收几公斤巴旦木干果。这些年,莎车通过引进新品种,借助科技攻关,使巴旦木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随着巴旦木蜂蜜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莎车县乐义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收购、加工以巴旦木蜜为主的纯蜂蜜上百吨。巴旦木蜂蜜已成为莎车县的特色产品,深受广州、深圳、山东等地消费者喜爱。以巴旦木蜂蜜系列产品为主的“甜蜜产业链”,让种植户们尝到了甜头。“合作社+蜂农+巴旦木种植户”的运营模式,促使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立足资源优势,着眼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莎车县,已建立211个标准林果示范园,组建68个专业合作社,带动262个林果专业村。仅恰热克镇阿买提农副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已带动33名贫困群众就业,员工月平均工资可达3500元。
中草药种植为脱贫开“良方”
“别看这不起眼的黄芩苗,它可是我们脱贫的‘良药’,黄芩种植已成为我们脱贫致富‘短、平、快’的好产业。”正在地里查看黄芩苗长势的莎车县乌达力克镇红旗村村民布尼亚孜·萨迪尔兴奋地说。
红旗村是深度贫困村,人多地少,“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因地制宜,引导村民发展药材种植。
“黄芩耐旱,田间管理粗放,种收都比较容易,种植效益比种植其他作物都好得多。”布尼亚孜说,“有技术员的指导,我试种了1亩,今年收入好的话,明年打算多种几亩。”
别看布尼亚孜现在对黄芩种植的积极性很高,去年村里刚开始推广的时候,她与许多村民一样心里犯嘀咕:“这能挣到钱吗?我们从来没种过,赔了怎么办?……”
其实,村“两委”早就与一家山西药企谈妥了药材收购协议,企业统一负责收购,同时为种植黄芩的贫困户给予一定的种子和化肥补助。
“今年我种了14亩黄芩,亩收入可达5600元,去掉化肥、地膜等费用,我的纯收入会有6万元。”村民玉苏普卡地尔·麦麦提欣喜地说。
如今,莎车县特色种植面积达40万亩,其中药材、色素辣椒、万寿菊为13.7万亩,带动2.8万名贫困群众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