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韩沁言
一排排住宅楼鳞次栉比,一条条道路平坦宽阔,一家家扶贫工厂红红火火,一张张笑脸随处可见……6月16日,走进阿克陶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点——位于县城的昆仑佳苑小区,孩童在小区广场上嬉戏,老年人惬意地享受着定居生活,年轻人用奋斗书写着新的生活。
党的政策好 生活大变样
艳阳下,记者在昆仑佳苑小区看到,老人在树下乘凉,聊着家常;孩童荡着秋千,追逐嬉戏;妇女一边刺绣,一边哼着歌谣……
“要不是有党的好政策,哪能过上好日子。”70岁的吐尔地汗·依曼老人乐呵呵地说。
吐尔地汗曾居住的阿克陶县恰尔隆乡托依布鲁隆村交通不便。去年9月,吐尔地汗一家搬到昆仑佳苑小区,住上新房,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孩子读书就在家门口,办事购物出门很方便。”吐尔地汗说。
昆仑佳苑小区建设之初,阿克陶县就把卫生院、学校、幼儿园、文化广场及后续产业发展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这是我第一次住进带卫生间的房子,衣服进衣柜、煮饭有灶台、吃饭有餐桌……”说起新房子,吐尔地汗赞不绝口,“是党的好政策改变了我的生活。”
昆仑佳苑社区还通过“党建+乡镇+属地”的管理模式,隔三岔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强搬迁群众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形成相互帮助、相互关照的良好风尚。
家门口就业 养家又顾家
“这根线焊点要再小一点,这样才能保证它正常使用。”在阿克陶县中印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布佐拉·图尔地艾力给员工耐心指导着。
“工厂就在家门口,能打工赚钱,还能照顾家人,挣钱持家两不误。”布佐拉满脸喜悦。
以前在山上放羊的布佐拉,举家搬迁到昆仑佳苑小区,如今已成长为公司车间小组长。
“一个月有2000多元工资,我要好好工作,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布佐拉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
搬迁前,阿克陶县提前摸底、谋划就业服务,采取“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园区+就业”模式,为搬迁劳动力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就业创业服务。实现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一户一人”“一户多人”稳定就业。
2017年10月首批搬迁的萨热·库尔班住进新家,兴奋得像个孩子。村委会和乡政府得知他有开餐厅的想法后,给他分了一间56平方米的商铺。
很快,萨热的唐努尔民族味道餐馆在社区的帮助下开业了,他脸上满是幸福笑容,因为他不仅自己赚了钱,还吸纳了6名贫困户在餐馆就业。
阿克陶县昆仑佳苑和丝路佳苑两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共安置2557户10632名贫困人口。通过引进企业、创业扶持、开发公益性岗位等,解决就业5848人。
携手奔富路 共筑小康梦
“能住上新楼房,种上大棚,全家都很高兴。”昆仑佳苑小区搬迁户阿西尔·塔依尔激动地说。
承包7座设施农业大棚的阿西尔,聊起种菜头头是道:“种菜就像养孩子,育苗、翻地、施肥、管理一点都不能马虎。”
大棚离家1公里,阿西尔夫妇中午很少回家,虽然辛苦,却很充实,因为每天都有盼头。
“一座大棚一年有1万多元的收入,明年我打算再租两座大棚。”阿西尔自信满满地说。
与阿西尔一样,搬迁也改变了斯提瓦力迪·司马义兄弟的生活。
“弟弟2017年先搬下来,住进了安置小区,分到一座扶贫温室大棚。”斯提瓦力迪说,“让我惊讶的是弟弟学会了种甜瓜和蔬菜,当年收入就有2万多元,第二年顺利脱贫了。”
帕米尔高原上的牧民曾经“赶着牛羊满山跑,年年都是老样子”的生活大变样。
“684户搬迁贫困户每户分到了一座蔬菜大棚,政府免费提供种子、化肥,另外还有技术人员上门指导。我们要尽全力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随搬迁牧民一起下山的阿克陶县恰尔隆乡干部玉素甫·托乎提别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