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疆内新闻
非遗“软实力”成为脱贫“硬支撑”

□全媒体记者/任江 加孜拉·泥斯拜克

布威佐日罕·麦提如则从小就学会了织艾德莱斯绸,但那时她没想到,能靠着祖辈传下来的手艺告别贫困。

“现在,我每月工资2000多元。”已是和田市吉亚乡艾德莱斯绸手工作坊一员的布威佐日罕6月14日告诉记者,和她一起上班的还有同村的16名村民,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目前,该乡艾德莱斯绸生产、再加工的企业、合作社超过50家,吸纳了许多贫困户就业。如今,在天山南北,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和脱贫攻坚深度融合,“非遗+扶贫”渐成精准扶贫的模式之一,一批批非遗传承人、从业者实现了脱贫增收。

带动就业 传承人变带头人

吐尔艾力·买苏木家昔日的小作坊现在已经变成了规模化经营的合作社,也是吉亚乡最大的艾德莱斯绸生产基地。

吐尔艾力从小跟着父亲学习艾德莱斯绸制作技艺。1992年,在政府的帮助下他注册了“吉亚丽人”商标,成立了合作社。通过不断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并根据市场需求增加花色品种,“吉亚丽人”声名大噪,不仅产品远销各地,合作社还成了热门景点,带动了就业。

在吉亚乡,像吐尔艾力这样的传承人、带头人越来越多。2018年至今,该乡150多户近800人靠艾德莱斯绸产业实现脱贫增收。

丽娜·阿汗,是布尔津乃至阿勒泰地区妇女创业就业的领头人,2007年,成立了民族刺绣加工点,2010年建成了集培训、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手工刺绣业生产基地,成了脱贫增收的平台。

6月14日,布尔津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武雷介绍,目前,该县有两家刺绣公司、7家合作社,以传统刺绣为依托,开发旅游商品,带动3000余名城乡妇女就业,人均年增收1万余元。

产业转化 传承开发紧密结合

6月13日,在昭苏县喀夏加尔镇创业孵化基地,萨尔乌孜克村村民帕丽古丽·吾尔夏正和姐妹们忙着刺绣。

2015年,该镇建成创业孵化基地,引入传统刺绣项目,开设刺绣培训班对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帕丽古丽就是其中之一。现在,她的月收入达3000多元。

“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需要与开发密切结合,产业化既能使非遗项目充分发挥带动就业、助力脱贫攻坚的强大作用,又能对其更好地宣传、保护、传承。”6月13日,伊犁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文小龙表示。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卡瓦斯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奎屯市伊蜂源饮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牛继波,历时近9年,融合传统制作技艺和现代工艺生产出的卡瓦斯,上市仅2个月,网店代理商就超60家,全国的市级代理商也达到了20家。

目前,新疆各地非遗衍生出的产品总数已超千种,产业化模式让这些产品既有文化底蕴,又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创新助力 非遗产品大开眼界

时尚与传统并重的蒙古族服饰、栩栩如生又充满现代感的剪纸、装在易拉罐里的卡瓦斯、精美伴手礼盒里的馕……6月13日,在乌鲁木齐二道桥大巴扎举办的非遗购物节上,各种非遗产品令人大开眼界。

创意无限,创造无限,创新无限。新疆国画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魏宝山从2012年起就致力于桑皮纸应用研究,研发出的桑皮纸产品包括折扇团扇、手绘笔记本、台灯、钟表等15个品种;新疆绸如戈民族服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欧音草力孟致力于蒙古族服饰、刺绣等的产业化,她的设计中,既有传统产品,也有毯绣、鼠标垫等创意产品。

而近年来,对非遗的宣传推广模式创新更是普遍。本次非遗购物节就采取了“线上+线下”模式,利用网络宣传推介非遗项目、非遗衍生品。

新疆二道桥文化旅游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张志刚介绍,该公司在二道桥大巴扎为非遗衍生产品设了专柜,在每个楼层经营项目中都加入了非遗项目展示内容。“我们将采取现场表演展示和网络直播相结合的方式,把二道桥大巴扎建成展示新疆非遗项目的窗口。”他表示。

时间:2020-06-16    来源:新疆日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