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热依达 通讯员/王雯
“大尾巴羊变小尾巴羊,尾巴小了,价格却涨了,别肯你现在尝到甜头了吧。”5月26日,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萨尔乔克乡苏吉西村村民别肯·玉斯甫别克家的羊圈旁,哈密市农业农村局驻该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马春江对别肯说。
马春江说:“尾巴小的羊羔是改良过的杂交羊,5个月后每只可多卖200元。”
苏吉西村有天然草场74万亩,牲畜存栏牛有2000多头,马650匹,羊2万多只。
2018年,刚到村里的马春江发现,村里的2万多只羊并没有发挥增收的作用,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让村里的农牧民富起来,成为马春江日日研究的问题。
“当地村民一直饲养的土种羊是大尾羊,仅尾巴就有4公斤,销售前景不乐观。”马春江道出了问题。
马春江带领工作队在农牧民中广泛宣讲“产业发展、良种先行”的道理,并做好杂交改良示范,用优质肉羊萨福克为父本,免费改良本地土种羊,提高农牧民养殖效益。为改良村民的土种牛,工作队还聘请了2名配种员,免费为村民的牛进行冷配。
马春江说:“刚开始,许多农牧民都不愿意。村干部和党员起了带头作用,第一年做了200多只羊的人工授精,下羔后平均每只羊羔比同龄的土种羊羊羔产肉量多出4—5公斤。”
如今,别肯家中的10只母羊下了9只羊羔,他还饲养着村集体的60只母羊,每月有2000元的饲养费。
从2018年开始,工作队利用两年时间共改良本地羊4200多只,新增收入80多万元。改良黄牛1200多头,人均年增收1000元,极大地调动了牧民对牛羊品种改良的积极性。
畜牧养殖取得了好成果,但怎样把它们销售出去?
往年村里农牧民卖牛羊的途径主要是牛羊贩子上门收购,压级压价让牛羊卖不上好价钱。
马春江经多方联系沟通,最终确定了销售渠道。但如何让消费者认可羊肉品质?他又动起了脑筋,给苏吉西村的羊都戴上了电子耳标,每只羊都注册了一个身份,通过这个唯一标识,每只羊从出生到进入餐桌的所有信息都记录到农产品溯源平台上,消费者只需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了解到这只羊的所有相关信息。
萨尔乔克天然牧场的可追溯生态羊进入当地超市“大卖”后,每公斤羊肉比其他羊肉高出6元—8元。“好羊终于卖出了好价钱。”马春江欣慰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