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拍热扎提·阿不都 宋雅文
4月23日清晨,和田县布扎克乡托乎拉村村民吾尔尼萨·依明尼亚孜早早起床,将要出栏的125只兔子装筐。“卖掉这些,纯收入差不多1000元左右。”吾尔尼萨心里盘算着。
对于养兔,吾尔尼萨起初也跟大多数农民一样持观望态度。和田县人民法院驻托乎拉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杨鸿雁说:“经过养兔带头人示范,吾尔尼萨看到,养兔确实能提高收入,才实打实地干起养殖。”
“养兔3个半月后就见效益了,那时我开始后悔没有第一批加入养兔队伍。”想起当初,吾尔尼萨直言可借。2019年7月,新“客人”——100只种兔“住”进了吾尔尼萨搭建的兔舍。“养兔子到现在,我挣了1.2万元。”看着笼中活蹦乱跳的兔子,她满脸笑意。
扶贫道路千万条,产业扶贫第一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田地区经过充分调研、反复论证,找到了适合当地发展的兔产业,越来越多像吾尔尼萨这样的贫困户正在依靠兔子养殖,走上脱贫增收之路。
兔产业只是和田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如今,和田大地,“鸽将军”“鹅司令”层出不穷,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路上的领路人。
4月25日,刚吃过早饭,皮山县乔达乡亚依勒干村村民布麦热木·吾麦尔就急忙赶到村里的鹅产业集中养殖点,为数百只鹅添食喂水,照看鹅进食、饮水、嬉戏等。
“虽然我已经60岁了,但我现在的生活过得很充实,每天一大早就起床去养殖点给鹅投食、喂水,这些活儿不累,还能一天天看着这些鹅长大。”布麦热木笑着说。
“鹅苗经过75天育肥就可以出栏,公司提供统一鹅苗、统一饲草料、统一技术服务防疫,并对我们的鹅采取订单式兜底收购,根本不用愁销路。”乔达乡副乡长亚森·麦麦提托乎提对记者介绍,若按户均单批次饲养200只来计算,除去鹅苗、精料等成本,以市场价出售能收入4000余元,一年按两茬计算,每户贫困户就能增收8000余元。
亚森口中的公司就是新疆昆仑绿源农业科技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昆仑绿源”)。2018年以来,皮山县围绕脱贫攻坚,谋划布局鹅、兔产业,依托昆仑绿源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模式,打造集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闭合性产业链条,让贫困户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面对和田人均仅有8分地、散种散养、质效低下的严峻现实,和田地区把培育和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及时确定“抓产业、促脱贫”的发展思路,通过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联合体+基础户+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工厂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已初具雏形。
和田地区农业农村局调研员李福厚向记者介绍,目前,和田地区特色支柱产业由点状、散状向带状、块状集聚,由非优势生产区域向优势生产区域集中,已成为兔、鹅全国养殖规模最大的地区之一。目前和田每天出栏商品兔10万余只、商品鸡10万余只、商品鹅5万余只、商品鸽4万余羽、商品鸭3万余只,直接带动全地区约40万户群众发展养殖。
李福厚说:“如今,和田地区正着力打造‘和田兔’‘和田鹅’等特色品牌。此外还引进了13家畜禽精深加工企业,建成集农产品研发、精深加工、物流配送、展示展销于一体的产业园,形成饲草料加工企业、养殖企业(场、户)、屠宰加工企业、交易市场平台密切联系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助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