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杨舒涵 通讯员/陈忠
5月7日,在温宿县托乎拉乡尤喀克库尔巴格村的一块水稻田边,一场“田野大讲堂”正在进行,村民们坐在地埂上认真聆听,有的还用手机录音。
尤喀克库尔巴格村主产水稻、核桃,水稻平均每亩纯收入1000元以上,核桃平均每亩纯收入3500元以上。种核桃,村民们都是行家里手,种水稻,他们的技术就有些跟不上了。
为了解决村民们的问题,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特邀水稻种植专家,从水稻育秧、插秧讲起,介绍了国内外先进的水稻种植模式,鼓励村里的水稻种植户发展有机水稻和稻田养殖。
“听专家讲完,我的脑子一下开窍了。”曾是贫困户的吐尼亚孜·吐尔逊说,近几年,在工作队的引导下,他种了6亩核桃和11亩水稻,不但顺利脱贫,还成了当地的核桃种植能手、致富带头人。
尤喀克库尔巴格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马文华告诉记者,农忙时节,组织村民外出学习不太可能,他想到了把专家“请进来”的方式。
“就在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有问题现场解决!”马文华说,工作队先后邀请了疆内外的专家、教授和科技工作者、致富带头人50余人,坚持“种什么、讲什么,收什么、讲什么”的原则,采取田间地头现场讲解、示范操作的方式,在“田野大讲堂”授课46次,为群众解决养殖、种植等方面难题,拓展了村民利用科学技术致富的渠道。
“‘田野大讲堂’成了村民们增收的好帮手。”尤喀克库尔巴格村党支部书记图尔逊·依斯拉木高兴地说,现在村里每家每户都有一名科技明白人和一名致富能手,村里19户贫困户去年都顺利脱贫。
如今,从“田野大讲堂”“毕业”的村民们掌握了科学种植方法,村里也初步搭建起一条完善的农业产业链,提高水稻、核桃等农产品的附加值。下一步,工作队将继续邀请农业加工方面的专家来上课,使村民由“种得好、养得好”向“卖得好、收入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