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疆内新闻
接续传统 责任在肩——记新疆军区某红军团一营三连(下篇)

本报记者/张婷

对于一支部队来说,人是最关键的因素,也是最复杂的变量。如何团结好、培训好、教育好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对于形成战斗力、向心力格外重要,却也格外困难。

在新疆军区某红军团一营三连,长期以来形成的机制传统与感情纽带,穿越了地域,穿过了时间,穿透了人心,让一群人如同一根钉,楔在边疆大地上,成为最坚固的防线。

■这里有共同进步的兄弟情谊

“大家生活上互相帮助,训练中共同进步。负重训练中,一个人都不能落在后面,要跑大家就一起跑到终点。”三连一班班长陈德峰说,在三连,每个人心里都有强烈的团队意识,为了同一个目标,要一个不落、奋战到底。

2015年,三连代表团里参加“新疆军区加强步兵连比武”,5公里武装越野决赛中,士官马福海临近终点时大腿意外受伤,他咬着衣领与疼痛抗争300多米,毅然完成奔袭。事后经医院检查,他的伤是骨折。

“这段经历让我终生难忘。”同为参赛队员的现任三连连长张皓再现了当时的情景:马福海没喊一声疼,只是脸煞白煞白的,豆大的汗珠一直往下掉,一直提醒着队友整体不要掉队……就在冲过终点那一刻,他才重重摔倒在了地上。那天,全连官兵无一不是眼里含着泪水目送他离开竞赛场地。

战士张晶宇说,在野外驻训时条件恶劣、环境艰苦。连长、班长会亲自下厨,改善战士们的伙食。手擀面、酸辣粉、饺子……虽然训练一天很累,但香喷喷的饭菜端上桌时,大家心里暖暖的。

班长陈德峰在训练场上对战士严格要求,训练场外却是“暖男”,给新兵缝补衣服、帮受伤的战士打洗脚水、擦红花油。

就这样,训练之中的严苛与训练之外的暖心,构成了三连生活的两种底色,让军营生活有了另一种温度。

■这里有不落一人的帮带传统

走进三连荣誉室,有份特殊的考核答卷格外引人注目。

在今年4月初上级组织的定级考核中,列兵仪秋金勇夺地图使用课目满分。

这份满分答卷来得并不容易。首次接触判断地形图、图上量算、确定站立点和目标点等内容让仪秋金有种无形的压力。在第一次摸底考核中,他的成绩只有37分。

那天,仪秋金心里很不是滋味。“别灰心,连队的辉煌是靠大家一起书写的,我来帮你进行补差训练。”五班副班长魏荣江是“地图通”,他的一番话给了仪秋金很大的信心。

从那以后,魏荣江陪着仪秋金打开了逆袭模式。魏荣江专门为仪秋金制作了基础知识手册,仪秋金把小册子揣在兜里,一有时间就拿出来背;仪秋金量算坐标不熟练,魏荣江每晚加班陪他进行专项训练,并把所有专长倾囊相授……天道酬勤,仪秋金在上半年的定级考核中交出了全团唯一一份满分答卷。连队党支部研究决定,将他的事迹和荣誉一起摆进连队荣誉室。

“誓死捍卫荣誉、师徒接力精武是三连的宝贵传统,更是人才裂变效应的核心密码所在。”一营教导员窦凯介绍说,三连先后有131人被树为各级训练尖子和训练标兵,连续4年被师团评为“军事训练先进单位”。

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会带来更多光明。一茬茬三连官兵正在接续中捍卫荣誉、书写辉煌。

■这里有年轻人的使命担当

“我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看到了奋斗的价值,我的青春要在部队火热的生活里闪光。”9月4日,聊起来部队后的改变,战士乌拉木别克说。

这位柯尔克孜族战士入伍前曾经在许多地方打过工。“那时很迷茫,但来到部队后,我觉得这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慢慢地,适应了军营生活的乌拉木别克变得开朗活泼、热爱学习、训练投入,成为连队军事训练进步之星。“在这里,我感到责任更重,成长也更快。”乌拉木别克说。

22岁的阿不都沙拉木·外力曾在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大二时,听说部队招人,便来到这里。他说,自己的选择让父母很骄傲,今年他已经如愿从义务兵转为志愿兵。

越来越多年轻血液的注入,为三连的生活带来了别样的精彩。

“最直观的一个变化就是黑板报办得越来越好了。”陈德峰说。过去,老兵们在出黑板报时只能用笨办法。现在,年轻战士们懂得不少新技术,能在电脑上绘画和打字,再通过投影仪投到黑板上去临摹。

如今,流行音乐成了战士们之间讨论的话题,而陈德峰这样的老兵也生出新的苦恼:在新战士面前显得自己有点“落伍”了,聊天的时候插不上话。

在张皓看来,这些年轻战士知识面广、思想活跃、敢于表达。“有些人说年轻人身上更容易体现出颓废或消极,但在我们三连,每一位年轻人都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张皓说。

时间:2019-10-25    来源:新疆日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