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疆内新闻
赛里木湖:水清草丰鸟飞旋

10月4 日,游客在赛里木湖景区北岸十里长堤景点沿湖骑自行车游玩。□孙玉新摄

图①:环保志愿者在赛里木湖边清理垃圾(摄于4月19日)。□本报记者韩亮摄

图②:游客乘坐环保区间车游览赛里木湖(摄于6月10日)。□本报记者汤永摄

□本报记者/加孜拉·泥斯拜克

10月初的赛里木湖阳光很温暖,湖风却冷冽,吹得人神清气爽。

此时,赛里木湖周边的草场大部分已枯黄,唯独环湖公路两侧绵延60多公里的绿色格外引人注目。

从2011年开始,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启动“还草原给赛里木湖”行动,对赛里木湖周边草场进行治理,使围绕湖区的植被得到更好的保护,环境状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A

植被恢复

花海如潮景色新

10月2日,在赛里木湖景区风帆溪景点,上海游客黄玉面向湖水坐在临湖高大的石头上,脖子上系的丝巾随风飞扬。她的好友拿起手机定格了这一场景。

这是一个网红景点。每年六七月,在这里拍照留念的游客络绎不绝。因为那时候这里是一片花的海洋,游客目之所及处花海如潮,满眼都是赏心悦目的美景。

“这里有五六种山花,都是我们种的,明年我们还要扩大播种面积。”江苏锦盛园林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吕建国自豪地说。

其实,吕建国他们的工作是对从2012年开始的赛里木湖湖区绿化工程的补充。这项一棒接着一棒做了近10年的工程,如今为赛里木湖筑起了坚固的生态屏障。

这一年,通过成功申报自治区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试点,赛里木湖景区管委会开始对南北两岸38万亩禁牧的草场进行绿化。

“在禁牧之前,这些区域的土壤沙化程度触目惊心,就像长在人身上的牛皮癣一样。”赛里木湖景区管委会综合执法局局长樊江伟说。在2017年调入景区管委会之前,樊江伟在博乐市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监理所工作,赛里木湖周围的草场正好是他负责的区域,他对这里的变化再熟悉不过了。

赛里木湖是天山北坡西部最大的一个高山湖泊,是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至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对两个区域乃至整个北疆地区的气候、环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同时,这里水草丰美,是天然的优良牧场,每年夏季3000多户牧民会转场来到湖区周围,在90多万亩草场上放牧。

但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不断增加的载畜量和人类的过度活动,让近湖区两边的草场退化严重,一度呈现出“羊吃草根,风沙吹满灶台”的局面。

在2011年和2012年分别开展的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及水源涵养区禁牧保护、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湖泊工作给赛里木湖保护带来契机。禁牧、核定草场载畜量、稳步推进国家各项退牧还草以及牧民定居工作……借助这一东风,博州开始了一场保护赛里木湖的行动。

B

水质改善

水光潋滟晴方好

从2011年禁牧至今,赛里木湖周围共有50万亩草场得到休养,涉及核心区900多户牧民。禁牧的头一年,像樊江伟一样的建设者几乎搭着帐篷夜夜守候在湖边。因为一时无法适应的牧民对禁牧并不认同。白天拉起的隔离网,晚上就被牧民拆了。

“我们也能理解牧民,放牧是他们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生产方式,那些被禁牧的区域也是他们世代使用的牧场。但保护赛里木湖势在必行,只能一点点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赛里木湖景区管委会资源环境保护局局长郭木加甫说。

在生态环境、林草等多个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赛里木湖景区管委会通过激励、奖惩以及引导牧民重新就业等方式,让牧民逐渐认识到必须对赛里木湖进行保护,自己的生活也从此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一事实。

57岁的达吾肯巴依·阿布力达别克之前在禁牧区放牧,现在在赛里木湖景区综合执法大队工作,除了每年能拿到4万多元的退牧还草补贴外,每月还有2000元固定收入。

“过去每年一到8月这里就尘土飞扬,到处是黑乎乎的牲畜粪便。禁牧逼着我改变了生活方式,虽然一开始不适应,但现在再也不用辛苦转场了,还能在风景如画的景区工作。”达吾肯巴依说。

看着波光潋滟的湖水和生长繁茂的草场,享受着舒适的生活,现在像达吾肯巴依一样在赛里木湖景区工作的100多位牧民更加坚定地赞同对赛里木湖的保护。同时,在草畜平衡区放弃游牧生活的牧民也在增多。

迁出保护区的牧民只是第一步,如何恢复被破坏区域内的植被才是重点。“恢复工作也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赛里木湖景区管委会规划建设项目局局长张建江说。

赛里木湖南岸雨水较多、土质好,对这块区域采取了自然恢复的方式。而北岸则干旱、多风,人工种草更有利于植被的生长。于是在北岸裸露的地表多了很多滴灌带,种草公司经过试种、扩种等多个步骤,终于在2018年使得被破坏区域内的植被恢复率接近100%。

“由于植被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为了不影响景区美观度,我们今年拆除了滴灌带。”张建江说。赛里木湖周围草地得到休养,赛里木湖的水变得更清澈了。张建江回忆,在没保护前,大量尘土、畜牧粪便、生活废水污染着赛里木湖水质,让湖水变得污浊。

“你看,现在湖区的大部分水质已经从四类水升级为二类水,水的透明度更是达到了12米,这可是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啊。”博州环境监测站站长龚坚艰说。

C

强力管护

绿色发展动力足

10月2日,在赛里木湖景区克勒涌珠景点,游客们听导游介绍这里的水因为有活泉一年四季不会冰冻,感叹着清澈见底的湖,聆听着随风而动的水发出的悦耳声音。

这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财富。但要长久地享受到这些美景却离不开人们的保护。这些年,赛里木湖景区实行污水源治理、植被恢复、沟道填补、抛石固岸到建旅游厕所、投放垃圾桶等一系列举措,从方方面面为净化赛里木湖的水质、美化景区的环境做着努力。景区内种植行动还在继续,新建建筑产生的渣石、公路建筑垃圾清运平整,少量覆土、种草等工作也在有序推进。

“不让一滴污水、一片垃圾进入赛里木湖”,这是守护赛里木湖的人们对保护这片蔚蓝湖水的决心。事实上,他们用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守护这里一草一木的同时,也通过科学规划,让景区内大到一座建筑、小到一个垃圾桶都要与湖区的风景相协调。

同时,博州全面有效推行河(湖)长制;在湖区内推行电动区间观光车,禁止机动车行驶;实施环湖绿道和停车场、木栈道建设项目,防止景区车辆碾压草场和游客随意践踏草场;景区全部采用电采暖,以减少湖区大气污染。

10月3日的赛里木湖凉风阵阵。远处,几只天鹅怡然自得地在湖中游弋。由于赛里木湖生态环境的改善,这两年天鹅数量逐年增加,从原先的50多只增加到现在的150多只。近处,牧草在风中摇曳,再过一段时间就要进入打草季节,禁牧区的牧民可以免费运走这些优质牧草。

“赛里木湖治理一定要考虑好湖区和周边的关系、湖区今天和明天的关系,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多规合一、以人为本和工匠精神,持之以恒地推动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在我们这里落地生根,切实有效地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赛里木湖景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刘庆说。

“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范仲淹的这首《书扇示门人》,刘庆将其刻在了心里,成为他做好保护和治理赛里木湖工作的动力和目标。

释放更多生态红利

□加孜拉·泥斯拜克

随着生态保护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以对赛里木湖及其周围草场的保护为例,从一个个牧民到一个个职能部门,不同群体一起为赛里木湖的生态环境保护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在这场保护行动中,牧民是看似最直接的让利者。他们把世代使用的牧场还给大自然,寻求其他的谋生手段。但事实上,牧民也是最大的受益者。高负荷的载畜量,已经开始让他们的牧业生产不可持续。这样的状况如果没有得到及时遏制,会有更多牧民的利益因此受损。可喜的是,很多牧民转型吃上了“生态饭”,他们也更乐意看到如今变得越来越美的草原和湖泊。

赛里木湖景区管理者在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保护方面,也在不断思考如何释放更多的生态红利,既让迁出的牧民分享景区发展成果,也让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守护是最长情的告白。景区管理者坚定的态度也让我们看到了景区持久的发展动力。

时间:2019-10-21    来源:新疆日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