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本报从即日起开设《青春在边疆闪光》栏目,展现新疆各族青年用青春之我立足新疆大地、扎根基层摔打磨炼、融入群众躬身实干、创新创业不懈奋斗的时代风采,引导广大青年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本报记者/米日古力·吾
“木卡姆曲调跌宕起伏、鼓点悦耳多变,特别吸引人。”6月2日,刚从阿克苏、和田等地采风回来的王江江与记者分享自己的感悟,“音乐无需翻译就能产生共鸣和激情,我想让更多人通过音乐了解美丽新疆。”
王江江打开笔记本电脑,向记者展示3000多个新疆木卡姆传承人的音视频资料,每个人的姓名、从艺经历、表演内容,他都以表格的方式仔细整理并逐一建档,这是他眼下正在忙碌的事情。
来新疆之前,王江江在意大利攻读歌剧专业。
2009年,王江江回国采风,偶然间看到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木卡姆艺术表演,那一刻,他的心被点燃。
“维吾尔木卡姆歌声高亢激昂,让人热血沸腾,我想去新疆了解木卡姆。”王江江说。
2010年7月,26岁的王江江在木卡姆旋律的召唤下来到新疆,开启了文化寻宝之旅。他以志愿者身份先后在若羌县担任小学英语教师,在莎车县十二木卡姆传承中心做民间艺人信息收集整理工作,一路拍摄、一路记录。
“木卡姆有着非常鲜明的特色,其中有大量的即兴创作,在选用歌词、段落反复、伴奏手法、旋律装饰等方面,都随着歌者、乐者的不同而不同,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略,必须用心记录。”王江江说。
在新疆这些年,王江江大部分时间都在路上,喀什、和田、阿克苏、塔城、阿勒泰、哈密、伊犁……处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莎车县,他用了半年时间走遍了当地29个乡镇,用DV为近400名木卡姆民间艺人拍摄了多部视频资料。
“新疆各族群众特别热情,走到哪里都有灿烂的笑容和热情的拥抱。我们一起挥舞双手、一起歌唱,就像是一家人。”王江江说,“当我听乡亲们说,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时,我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在与各族群众交往交流过程中,王江江学会了维吾尔语,这片热土也激发着他的灵感,他先后创作了《美丽新疆》《我的故乡叶尔羌》《热娜古丽》等歌曲,还创作了音乐剧《楼兰之恋》。
2018年,作为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传承》第二季第五集《心传》的主人公之一,王江江带观众了解、感受、品味吐鲁番木卡姆文化,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美丽新疆。
王江江在民间音乐的收集与再创作中了解和品味着新疆。他说他习惯了喝奶茶吃馕,抓饭、拌面是最爱,他说走在喀什街头,随意敲开一扇门,主人会跟他热情聊天,离别时请他有空来吃饭,这种感觉很温暖……
如今,王江江把父母接到新疆,自己也有了温馨的家,还多了一个“哥哥”。自治区“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中,他和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演出部副主任甫拉提·吐尔逊结为亲戚,生活中他们是无话不说的好兄弟,事业上他们互学互助共同进步。
对于目前开展的“单个木卡姆传承人”文化资料管理工作,王江江觉得任重而道远:“木卡姆影像记录大都是群像,没有个体故事,而我要为他们每个人建档,有名有姓,有照片,有采访录音有影像。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传承和记录,都需要开展和延续下去。”
“新疆是我无法割舍的热土,这里的一切已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我热爱木卡姆,记录、传承是我的责任,我要一直坚持下去。”王江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