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克拉玛依的街头巷尾,你总能看到这样一群人的身影——他们身着蓝马甲、头戴小红帽,穿梭在城市的街里巷外,捡拾垃圾、爱心送考、劝导文明出行……他们不但为市民送去温暖,也为城市发展贡献力量。
他们当中既有机关干部、大学生,也有企业家、个体商户,还有年逾七旬的退休老人和不到10岁的学生。
他们可能工作迥然、面貌各异,但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坚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阵地依托,以常态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和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为抓手,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走出了推动志愿服务提质增效、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量”“质”并重,全矩阵集结志愿服务合力
“量”“质”并重是我市志愿服务工作一直以来不变的准则。
为广结志愿服务力量,我市先后制订了《克拉玛依市关于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支持和发展全市志愿服务组织的实施意见》,并在各区志愿服务总队为统领的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联动志愿服务队伍的基础上,积极动员各级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及各大驻市央企、社会组织结合行业特点和专业特色成立志愿服务队伍,充实全市志愿服务力量,实现志愿服务在理论宣讲、文化服务、助学支教、医疗健身、科学普及、法律服务、卫生环保、扶贫帮困、应急处突等方面的全覆盖,全市立体式、专业性、多元化的志愿服务新矩阵逐步形成。
6月3日,市绿丝带志愿服务队举办第十一届爱心送考启动仪式。(图片由市文明办提供)
不弃微末,久则功成。截至目前,我市共建立各类注册志愿服务组织434支,实名注册志愿者9万余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近30%。
为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之“质”,我市常态化开展全市志愿服务项目展示交流推介活动,通过互看、互学、互融、互鉴,丰富志愿服务工作内涵,拓展志愿服务工作项目,提升志愿服务工作质量,实现志愿服务项目博采众长;积极围绕中国志愿服务信息平台管理、志愿服务项目策划和实施、志愿服务队伍管理等内容,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等方式对骨干志愿者开展培训,有力地促进志愿服务能力提升。
“量”“质”并行之下,我市志愿服务工作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
整合资源,多维度延伸志愿服务触角
近年来,我市着力构建志愿服务联盟,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为轴心,依托社会组织整合志愿服务工作资源,联合志愿者队伍和专业社工队伍,重点吸纳社会公益组织类志愿服务团队,为其提供办公场地、设施设备等,在项目开发、人才培养、合作交流等方面给予扶持。
“青春胡杨”宣讲志愿服务项目、绿丝带志愿服务协会、“爱心助苗”金麦穗公益……
在我市为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持续赋能的大背景下,一个个极具特色的志愿服务队伍如雨后春笋般林立油城。
“志愿者队伍多而不乱,志愿活动丰富而不杂”是我市志愿服务的一大突出亮点。
我市尤其注重“化零为整”——持续开展文明交通行动暨绿丝带“爱心送考”“鲜花送雷锋”“闪亮的名字”等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将志愿服务由“各自为战”变“集中发力”。
在延伸志愿服务触角的同时,我市也十分注重培养志愿队伍。
我市大力支持有公益情怀的企业家、单位职工从事志愿服务,积极推荐评选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等,引导更多理想信念坚定,有文化、有技能的人士从事志愿服务,做到克拉玛依公益事业后继有人。
在创新志愿服务机制方面,我市坚持“退休带动在职、大手拉动小手、家庭辐射社会”的联动工作理念,建立居民服务“需求清单”、社区网格“资源清单”、志愿服务“项目清单”,实施运行“百姓点单、中心派单、所站接单、群众评单”的互动式志愿服务等新模式,切实做到志愿服务“中心吹哨、部门动员、社会参与”,持续壮大志愿服务“朋友圈”,确保志愿服务活动“月月长流水、周周不打烊”。全市志愿服务群众满意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
解民所忧,持续擦亮志愿服务品牌
志愿服务宣讲要上接政策要求,更要下接百姓需求。
一直以来,我市以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首要任务,围绕乡村振兴、法律法规、医疗健康等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领域,设计“唱响新时代”“身边好人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志愿服务宣讲品牌,先后打造“玫瑰花宣讲团”“红色工匠”“小丁说税”等志愿宣讲队伍,以快板、小品、编曲、面对面宣讲等百姓“听得懂、喜欢听”的形式,把“冒着热气”的政策送进社区、车间、校园,将新思想、新理论送到“耳边”、直通到“心坎”,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7月12日,鑫辉花园社区医疗健康志愿者为居民测血糖。(图片由市文明办提供)
同时,我市注重挖掘全市文化志愿服务资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增强认同为目标,建立“民间文化能人信息库”,涉及版画、书法、泥塑等非遗项目,摸清文化志愿服务“家底”,打造“舌尖、足尖、指尖”的“三尖文化”志愿服务品牌;全方位、沉浸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百姓日常生活链接,打造群众家门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圈。
“民有所盼,我有所为;急民所急,解民所忧”是我市志愿服务队伍的行动指南。为持续擦亮志愿服务品牌,我市志愿服务队伍靶向发力,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针对青少年、孤寡老人、新市民等群体,我市聚焦差异化需求,科学设计符合认知度、回应关注点的志愿服务项目。建立“5788”志愿服务队,围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针对社区居民中孤寡、独居、高龄老人较多的情况,以回应居民需求为导向,以“五社联动”为服务框架,搭建“红色助老”服务平台,通过57岁“小老人”服务88岁“老老人”的志愿服务模式,实现社区老人的自助与互助;通过塑造“大妈帮帮团”志愿品牌,贴合新市民聚集的社区实际,发挥社区大妈热心周到的性格特质,大妈们按照需要轮流开展志愿值班,积极参与辖区打工者及家属的心理疏导、矛盾调解,让异乡人感受家乡情,得到辖区群众的广泛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