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弘扬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回信精神”系列报道的第五篇专访顺利刊登,标志着这组由克拉玛依日报社融媒体矩阵推出的重头系列报道圆满收官。
今年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建校70周年,也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3周年。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时刻,克拉玛依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跨越3000公里,耗时月余,深入该校校本部和克拉玛依校区聚焦市民关注的热点内容,围绕如何立足“国之大者”肩负强国使命、立足“根本大计”写好育人答卷等话题,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推出系列融媒体作品,既反映了“一校两区”建设发展情况,又邀请专家学者为克拉玛依市和该校克拉玛依校区高质量发展谋划建言。
系列融媒体作品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以及克拉玛依市都引起了较大反响,获得了众多好评。
高位推动 高效推进
为了让此次报道更立体、更生动,报道前期,克拉玛依日报社相关领导与校方多次沟通探讨,坚持以高位推动确保报道任务的全面推进。
4月17日,克拉玛依日报社相关全媒体记者接到报道任务后,立刻开始了系列视频的脚本策划、拍摄对接等工作。
当天,相关记者就开始了克拉玛依校区的拍摄。仅用两天时间,两名记者就完成了系列报道中克拉玛依校区部分近百条分镜视频的拍摄。
“我既是该校克拉玛依校区的毕业生,也曾经是校本部的交流生,基于对学校的充分了解,在接到工作任务后,几个专题视频的大致脚本几乎立刻浮现在我脑海里。”一名参与报道的主力记者说。
“此次系列报道的视频作品计划在‘五四’青年节当天推出。为了让报道更丰富、更完整,策划一大半都是专题片,短视频涉及的场景变换也很多,因此时间紧、任务重。”参与拍摄的记者说:“我们拍完克拉玛依校区的部分后,一天都没歇就飞往校本部继续拍摄。”
深度呈现 真诚表达
在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举行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亚留学生复信,鼓励他们为推动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不久后,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技术合作发展论坛在克拉玛依召开。与此同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国际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也正是在这样特殊的时机和背景下,由克拉玛依日报社另外两名记者执笔的5篇专家学者专访逐一刊发。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吴小林、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詹亚力、该校克拉玛依校区党委副书记胡庆喜等相关领导和学者的深度访谈中,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能源报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情怀跃然纸上。
一名参与采访的记者说,前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采访,是她记者生涯中又一次宝贵而特别的经历。在与该校各位领导、学者的交流中,她感受到了他们对克拉玛依的真挚情怀。
“虽然身处北京,但他们对克拉玛依的发展、克拉玛依校区的发展非常关心,而且能主动把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校区的高质量发展融入国家、新疆的发展战略中去谋划,这份真情实意让我特别感动。”采访结束后,这位记者感慨地说。
全媒传播 全链生效
在采访过程中,两名负责视频报道的记者仅用8天时间就完成了11条视频的拍摄。作品发布后,播放量达61.1万次,读者互动量达1.02万次。其中,《vlog新闻丨体验在中石大(北京)上学——记者带你重返校园》《跨越3000公里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作品,从学生视角切入,通过脚本设计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一校两区”的同频共振。
为了用更好的方式将更多优质作品呈现给市民,“嗨克拉玛依”客户端特别开设了“用行动践行回信精神,助力克拉玛依高质量发展”专题,并在客户端首页进行展示。仅用了一周时间,该专题的浏览量就达到了4000余次。
“在专题设计上,我们精益求精,仅标题就修改了6个版本。此外,我们还根据新媒体特点对该系列报道作品进行了加工、集纳。”“嗨克拉玛依”客户端相关负责人说。
网友“萍影踪侠”说:“这是一次精彩的融媒体报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作为克拉玛依市民,我既全面了解了这所大学的办学情况、校园生活,又深刻认识了它为克拉玛依建设和发展带来的改变,希望日报社能多推出这样的融媒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