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园天空之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整理渲染文件。(本版图片据本报资料图,本报全媒体记者 蒋剑 摄)
中国移动(新疆克拉玛依)数据中心技术人员正在查抄渲染服务器机柜上的温度显示数值。
镜头从体积庞大灵活的运载车一路提拉到“火石”矿区,再到高11公里、底盘直径30公里的行星发动机,越过发动机喷射的蓝色等离子光柱,进入外太空,直接俯瞰整个地表……这是电影《流浪地球》中令许多观众印象深刻的一幕。对于电影制作来说,一幕幕高质量科幻场景的呈现离不开渲染。不过,可能许多人还不知道,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的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园区也参与了这部影片后期的渲染服务。
借助渲染,视效精美绝伦
在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园区内的中国移动(新疆克拉玛依)数据中心,整齐排列的机柜里安放着成千上万台服务器,高速运行的服务器嗡嗡作响,指示灯不停闪烁,这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影视动漫渲染基地正在处理渲染任务的场景。
目前,该基地的渲染服务器集群突破10000台,是全国单体最大的渲染基地,占全国总渲染算力的70%,已成为位居全球规模前列的渲染基地。该基地参与渲染了包括《流浪地球》《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复仇者联盟》系列在内的三千余部影视和动漫作品。
“渲染”,是指电脑绘图时用软件从模型生成图像的过程,是众多影视、动漫企业制作作品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渲染效果的好坏对影片最终的效果影响非常大。演员通常以绿幕或蓝幕为背景进行表演,后期制作中,技术人员通过渲染处理,为观众营造独一无二的视觉盛宴。
“拍86版西游记时,摄制组用了6年时间跑遍国内大江南北,甚至出国取景。为了拍出特效镜头,用鱼缸拍龙宫,用蹦床拍飞天。”园区管委会招商局局长白璐介绍,现在,不管是恢弘壮阔的战争场面、天马行空的奇幻世界,还是身临其境的海底秘境、心驰神往的自然风光,都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完成,这些都归功于“渲染”。
瞄准渲染,思路柳暗花明
在新疆天空之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吴士凯打开办公室电脑上的程序页面,几十段任务数据的绿色进度条不停跳动,显示着渲染进度和回传完成度。
渲染是对大量数据的处理,对电脑硬件的要求非常高。在电影《流浪地球》两千多个特效镜头中,一个叙事转换的特效镜头就超过2000帧,仅一帧就要渲染20个小时。可见,渲染需要消耗极大的硬件资源,成为制约影视企业发展的瓶颈,且传统的渲染技术已无法满足快速、高效的渲染需求。
基于云计算技术产生的“云渲染”,为渲染行业开辟了新路。
2015 年下半年,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园区已初具规模,园区管委会结合实际情况对潜在的云计算应用行业进行深入的研究后,将目光瞄准渲染行业。
渲染产业发展的趋势也表明,这一思路有着很大的可行性。当时,全国90%的画面处理还是各影视企业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处理,仅有10%交由渲染平台企业通过云计算的方式进行处理。渲染平台企业对云服务的诉求强烈,云计算在渲染领域的应用已是大势所趋。
“当时,我们通过研究,确定了占到全国渲染业务量的90%的6家渲染平台企业作为目标企业,主动出去与他们对接,效果非常好。”时任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的李云说。
2016年,第四届信息化创新克拉玛依国际学术论坛期间,园区管委会与落地的3 家数据中心企业及5家渲染平台企业签署了《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影视动漫渲染基地”建设的合作框架协议》。
如今,依托优惠电价、优质服务和一系列优惠政策,丝绸之路经济带影视动漫渲染基地规模不断扩大,蓝海彤翔、上海塑想等知名渲染平台企业也已在园区落地。
深耕渲染,前景广阔无垠
“我们只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渲染任务回传即可,不受地域限制。以前在上海,公司一个月电费近10万元,现在我们不仅电费节约了许多,而且场地是以前的 10 倍大。”吴士凯坦言,入驻园区后,公司更加坚定了深耕云渲染的信心,除了把上海的服务器设备搬了过来,还继续增加投入,现在公司已有6000多台服务器。
2017 年,园区联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等发起成立“克拉玛依云大学”,下设包括影视渲染在内的7个实训基地和2个实验室,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构建“实训—实习—实操”体系,为园区渲染领域提供了人才保障。
“我校针对渲染产业申办了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2018年起每年招生。”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主任陈辉说。
苏卜伊·图尔汉江是该专业即将毕业的学生,当时冲着对渲染的兴趣报考了该专业,又在园区和学校联合举办的实习双选会上遇到了天空之城。目前,他已经在企业实习了近一年,并与企业签订了合同。
对于未来,园区有明确规划,将继续巩固提升渲染基地的服务能力,做强做大渲染基地。
“渲染分为离线集群渲染和实时渲染两个大类。其中影视剧动画等是离线渲染,2022年约有100亿元的市场规模。实时渲染主要为高端影视制作用户和云游戏用户提供所见即所得的在线数据合成和计算,此部分市场正蓬勃发展中,预计5年内有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白璐说。
下期预告
碳和水冷的“热”足迹——《今日新疆》2022年第8期封面报道《石油城的“云”生意》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