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6月3日至5日,由市文体旅游局主办,克拉玛依区文体旅游局、克拉玛依日报社、日报传媒公司承办,克拉玛依区多家艺术培训机构协办的“六一·端午嘉年华”将在会展中心举行。
届时,这里将成为小朋友们展示自我、尽情玩耍的乐园。昨日,本报记者详细了解了各项活动的准备情况,提前为你揭晓活动亮点。
38项活动 免费玩
集齐5枚印章还能兑换小礼品
活动中有套圈、夹弹珠等传统游戏,还有成语绘画接龙、平衡板等现代游戏
想要参与游园活动的家长和小朋友可在活动当天,提前到现场领票
日报讯(全媒体实习记者李利利)在会展中心北广场,儿童游园会期待小朋友们的光临。
游园会中,主办方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套圈、抖抖球、投乒乓球、射箭、儿童K歌等38项集趣味性与益智性于一体的活动。
其中,由油娃艺术培训组织的成语绘画接龙游戏既考验绘画功底,又能激发想象力,值得和同学、伙伴一起来挑战。
夹弹珠活动考验的是耐心及肢体协调能力,同时也能让孩子们体验父母小时候的游戏,感受其中的紧张与快乐。
金起点教育组织了跳圈、跳袋和平衡板3项运动类挑战,调动起小朋友们运动兴趣的同时,也能考验他们的协调能力。
“每参与一项游园活动,就可以获得一枚印章,集满5枚印章,可以到奖品兑换区领取一份小礼品。希望小朋友们可以在游园中收获知识与快乐。”活动负责人说。
“节假日正愁没地方去,有这样的游园会太棒了,我们全家会带着孩子去玩。”市民王悦说,“我小时候很盼望儿童节,因为父母会带我参加游园活动。这次我要和孩子一边玩,一边给他讲我小时候的故事,一起寻找童真童趣。”
目前,儿童游园免费票已发放完毕,想要参与游园活动的家长和小朋友,可以在活动当天提前到现场领票。
4场演出 展风采
涵盖舞蹈、汉服秀、乐器演奏、诗歌朗诵
我市30多家校外艺术培训机构选送了50余个节目,目前正在紧张排练中
既为孩子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也为家长选择适合的艺术培训机构提供参考
日报讯(全媒体记者维妮拉·阿不力孜)儿童舞蹈展演、少儿汉服秀、诗词朗诵……
作为六一·端午嘉年华活动的重头戏之一,少儿才艺展演的节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共有4场专场演出,50余个节目涵盖舞蹈、汉服秀、歌唱、乐器演奏、朗诵等,能够为孩子提供感受艺术魅力、展示个性风采的舞台。
该活动中的节目由我市30多家校外艺术培训机构选送。
“节目征集工作一启动,很多艺术培训机构就踊跃报名。目前,征集环节已经结束,入选的节目正在紧张排练中。”主办方工作人员说。
“我们鼓励孩子们多参与演出活动,一是增加展现自我的机会,二是让孩子更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天歌艺术培训机构工作人员玛迪娜·卡玛力说,“这次嘉年华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我们会做足准备,让孩子们在演出的时候展现最好的一面。”
“我的孩子特别喜欢朗诵,但很少有大的舞台来展示。”艺度未来艺术培训机构学员郭梓艺的妈妈陈女士说,“这次报名参加了才艺展演,孩子每天放学后自主练习,很珍惜这次机会。我们全家都很期待孩子和伙伴们在活动当天的表现。”
据主办方介绍,设置少儿才艺展活动的目的,一是为孩子们搭建平台,激发他们展示自我的积极性;二是通过陪伴孩子准备展演,或者和孩子一起观看节目,增强家长与孩子间的互动;三是展示我市艺术培训机构的风采,为家长选择合适的艺术培训机构提供参考,同时也促进艺术培训机构间的相互学习,提升整体素质,打造特色美育,助力孩子们全面发展。
传统手工 乐趣多
亲子一起缝香囊、编花环、包粽子、玩扎染
所有传统手工活动所需的原材料均由相关机构提供,并且教授制作方法
在活动中制作完成的作品,家长和小朋友可以带走作为纪念
日报讯(全媒体实习记者李利利)在端午小长假里,如何过一个有文化味,又增进亲子关系的节日?
快到会展中心,一起体验传统手工的乐趣,寻找共同的爱好。
本次传统手工体验活动包括缝香囊、编花环、包粽子和扎染。
缝制香囊是端午节传统习俗之一,佩戴香囊可以驱蚊祛毒。活动现场,墨兰艺术培训机构将提供原材料。家长和小朋友领取材料后,由老师讲解具体操作步骤,再由家长带领小朋友动手缝制。小朋友们可以在香囊上刺绣自己喜欢的图案,然后放入艾草、艾叶,最后用五色丝线做弦扣。
艾草除了可以用于缝制香囊,还可以编花环。编花环活动中,蕃茄田艺术为小朋友们提供艾草,由老师带领孩子们制作艾草花环。
包粽子是端午节不可缺少的元素,金起点教育为家长和小朋友准备了粽叶、糯米、蜜枣等原材料,由活动负责人讲解包粽子的方法,然后由家长和小朋友一起完成包粽子。
扎染是一种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油娃艺术培训机构将带领家长和小朋友,将帆布包分区域用绳线扎好后进行染色,形成千变万化的图案。让孩子和家长在扎染的过程中,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
“我希望能亲手缝制香囊、编制花环,送给我的爸爸妈妈。”想参加传统手工体验活动的王子涵说。
“本次活动制作的成品,家长和小朋友可以带走作为纪念。”活动负责人说,“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希望小朋友们可以在实践中了解节日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