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新疆日报》推出“足迹”系列主题报道的一组海报,引发了热烈反响。这组海报记录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收到总书记回信的118名2020届留疆毕业生的工作瞬间,唱响了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中的青春之声。
从北京邮电大学来到该校区援建的英语专业教师徐静为该校区留疆毕业生写下了数篇诗歌。她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内容翻译成了英文版融入她的课堂,把留疆毕业生的事迹讲述给她的学生。在她眼里,毕业生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经历磨练,用青春去建设边疆,他们是有兼人之勇的,这组海报便是最好的证明。
银龄教师徐双敏是去年从武汉来到克拉玛依的。在百里油区,她体验了大风天里双手都推不开车门的感觉,心中倍受震撼。她说:“通过海报看到这批学生义无反顾地勇担时代使命,我为他们感到自豪!”
独山子石化公司操作工人看过这组海报后非常感慨。他们的同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20届毕业生陈迪和孔泉颖就在这118名留疆毕业生之中。他们说:“我们定会对扎根边疆的青年倾囊相授,助力他们成为优秀的西部建设者。”
“把青春的汗水洒在祖国最需要的西部边疆,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勇敢与担当,他们是正能量的代表,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白碱滩区(克拉玛依高新区)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员吉别克说。
乌尔禾区消防大队刘晓卫说:“同样扎根边疆的我,看完海报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认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将个人的人生追求融入到祖国的大发展中,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不负青春,不负人民。”
这批毕业生之中的董昊菲目前在新疆油田公司百口泉采油厂工作。看完海报的他,回想起了这两年从学校到基层的工作时光。虽经历了诸多艰辛和考验,但他那份投身西部建设的热情丝毫未减,“不出油,不死心”成了他自我勉励的格言。
会计学专业2022届毕业生孙海洋在去年秋季校园招聘时与新疆油田公司签约。家乡远在内蒙古的他,早在两年前就做好了留疆的准备。他说:“总书记的回信,让我们在祖国最偏远的地方仍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心与关注,我们定将追随学长学姐的脚步,不负重托,扎根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