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上午,在乌尔禾区乌尔禾镇查干草村,村民艾尼瓦尔·依德列斯把电瓶车停在居民小区免费充电桩前充上电后,拎着羊肉上楼回家,打开天然气灶做午饭。
“作为一个石油工业城市,克拉玛依仅有的5个行政村全部成为自治区2022年度乡村振兴重点示范村,这值得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认真研究。”市社科联主席胡林说。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有关“分级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的工作部署,近日,自治区在全疆8891个行政村中,确定了180个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示范村。
克拉玛依市是唯一一个所辖行政村全部入选的地级市。
“市委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要求是‘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把工业企业管理过程中的自主创新理念‘移植’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克拉玛依区农业农村局驻克拉玛依区小拐乡和谐村“访惠聚”工作队第一书记袁小龙说。
于是,各区的区委、区政府针对本地“三农”工作实际精准施策,不搞大而化之、照搬照抄。各村村“两委”也在暗暗较劲。
“我家2021年光宅基地和房屋租金的收入就有3.7万元。”乌尔禾镇哈克村村民刘炜说这话时眼里闪着光亮。
2020年6月,作为乡村振兴的典型项目,西部乌镇开工建设。乌尔禾区在坚持“农民身份不变、宅基地资格权不变、集体收益分配权不变”的前提下,运用市场化手段,盘活农户闲置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实施西部乌镇项目。
“果蔬的种子、浇地的水都是政府免费给的,成熟后,可以让游客搞采摘,也能让村里帮忙卖。再加上民宿的收入和各种分红、补贴,我家去年人均收入超过5万元,今年也不会差。”小拐乡小拐村村民玛克苏特汉·赵老齐尝到的是克拉玛依区扶持发展庭院经济的甜头。
2021年,克拉玛依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043元,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全疆前列。
来自市农业农村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市所有行政村实现水、电、气、暖、光纤全覆盖,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100%,道路亮化硬化到户率100%,水冲厕所覆盖率100%,垃圾污水集中处置全覆盖,形成了“公园化、景区化、园林化”的乡村新风貌。
“我市乡村振兴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就,是创新与改革的成果。从根本上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动实践。”胡林这样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