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有变化——
过去:普法由法治宣传部门自己抓 现在:多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
效能再提升——
为民:把普法融入执法司法全过程
助民:有针对性地为群众答疑解惑
用好新平台——
线上:聚焦主流媒体和微信等平台
线下:利用车载LED滚屏播放视频
拓展新领域——
创作:结合本土文化创作法治作品
讲座:“法治大讲堂”将持续开展
奏响普法“协奏曲”
“谁执法谁普法”提升普法效能
抓住关键群体、抓住基层群众、抓住关键阵地。这三个“抓住”,是今年我市进一步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推进“八五”普法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着力点。
上月,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克拉玛依日报社联合开展了“你点我检”食品快检活动,受到了市民的一致好评。此次活动是“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的一次具体实践。
近年来,我市不断强化“七五”普法治理工作,夯实普法工作责任制,法治宣传教育、法治文化建设、法律服务保障、依法治理和法治创建等工作扎实推进,使得工作方式和成效有了显著变化。
“以前普法是法治宣传部门唱‘独角戏’,如今是监察、税务、信访、市场监督等各行业、各部门主动和我们共商计划、共同发力、共同承担,形成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全线联动的大普法工作格局。”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
其中,我市各级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单位)把普法融入执法司法全过程,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以案说法、以案普法、以案学法已成常态,巡回审判、庭审直播等成为全民共享的法治公开课;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通过开展食品安全、药品安全、铁拳行动等专项整治行动,增强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市教育局督促各学校认真贯彻实施《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在大中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在开学第一课、毕业仪式、成人仪式中设置专门法治教育环节,强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法治教育格局。
同时,我市还将法治宣传教育与“访惠聚”驻村工作等相结合,针对不同群众的法律诉求,派出法律专家或精通法律的党员干部不定期进行法律知识专项宣讲、解答和案例分析,为群众答疑解惑、调解矛盾纠纷,受到辖区群众的欢迎。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强化监督考核,推进‘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落实,健全完善学法用法制度、开展执法普法教育活动、创建行业特色普法品牌、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让法治走进每个市民的心里。”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
让普法更“接地气”
新方式使法治建设再上台阶
近日,我市“法治大讲堂”的第一堂课以家庭食品安全为主题,已面向全市政法单位业务骨干、社区群众和商户代表开讲。今后,作为我市普法常态工作之一,“法治大讲堂”将持续开展,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充电的精品课堂。
近年来,我市立足创新融合、法润人心的理念,通过法治文化创作、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和法治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基层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的作用,全方位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助推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助力法治建设再上新台阶。
为积极搭建新型化的法治宣传平台,我市市级主流媒体协同联动,大力推动普法网站集群和新媒体普法矩阵建设。
克拉玛依电视台等平台适时转播法治新闻和消息,播放法治公益宣传片;市级和各区零距离微信平台每天适时刊发法治新闻。同时,我市充分利用车载LED滚屏播放宪法宣传视频和紧贴生活主题的普法宣传视频,这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已成为我市传播法治文化一道移动的风景线。
自去年起,市司法局联合相关部门在“克拉玛依零距离”开设了“案例释法”栏目,通过律师讲法、以案释法、每日一典等形式向全市群众宣传《民法典》。栏目发布后,市民纷纷在留言区提问、点赞,社会反响良好。
此举也是我市创新开展法治建设工作的一次全新尝试。
与此同时,我市文艺爱好者结合本土文化,创作了剪纸、书法、国画等各类民间法治文艺作品,如刘永强魏碑作品《禁毒赋》;定期组织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学法用法演讲、法治摄影书画展、法治征文等活动,组织市歌舞团走进乌尔禾区乌尔禾镇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法治文化进万家”慰问演出。在《民法典》颁布一周年之际,市文联组织市书法协会创作了相关书法作品,将《民法典》知识与书法结合的艺术作品奉献给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