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本地新闻
全民齐参与 油城增新绿
——我市春季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侧记
张洁英

4月16日,在我市春季义务植树现场,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踊跃参加植树。本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闵勇摄

    春风化雨催新绿,恰是植树好时节。4月16日,我市围绕“履行植树义务,建设美丽克拉玛依”主题,开展春季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这也是我市4月10日至5月10日“义务植树月”的活动之一。

    此次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在克拉玛依区纬一路西延、白碱滩区(克拉玛依高新区)通北路东侧、独山子区贵阳路、乌尔禾区国际房车露营地公园等6处开展,植树面积1703亩,栽植大叶白蜡、白榆等乔灌木7.45万株。义务植树月参与活动人数预计将达9万人。

    全民共同参与

    践行“两山”理念

    当日清早9时,尽管空气中还带着一丝丝凉意,却挡不住克拉玛依人植树的热情。

    克拉玛依区幸福路西延段彩旗飘扬。扛着铁锹、拎着塑料水桶的人们接连不断地向马路南侧的集中义务植树地点走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快造林绿化,促进生态平衡”等标语格外应景。

    不一会儿,植树现场就已热火朝天。有人挥锹填土,有人手扶树苗,有人提桶接水。

    4岁的彭宣睿在爸爸彭超的帮助下种下一棵小叶白蜡后,兴奋得手舞足蹈。这一幕恰好被不远处的市委书记赵文泉看到。他停下手中的活儿,与小朋友亲切交谈起来。

    “你给这棵树起个名字吧?以后它就是你的小伙伴了,你和它要一起成长,还要记得每年都来看它,好不好?”赵文泉微笑着对小宣睿说。

    “好呀!”彭宣睿认真地点头说道。

    “当我得知全市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时,第一时间就想着带孩子一起来。”彭超说,这是对总书记号召的最生动有力的实践。

    早早抵达植树活动现场的还有市住建局的100位工作人员,他们担任了现场的交通疏导员,负责引导现场车辆、指导苗木种植等工作。

    市民焦裕疆站在树坑旁,扶着铁锹喝水休息,汗水从他的鬓角处滴下。他笑着说:“我是早上9点半到的,一个小时种好了5棵树。种树不能只图效率,得用心保证质量,努力确保它们的存活率。”

    据了解,此次植树活动对质量上有严格要求,每回填20厘米厚土肥时,需进行一次踩实,乔木种植需回填至距离原地面30-35厘米时停止,苗木则在5厘米时停止,每棵树需浇灌约5桶水。

    厚植环保理念

    种下绿色种子

    “当年我赶着马群寻找草地,到这里勒住马我了望过你……”克拉玛依消防救援支队利用消防车辆在活动现场播放音乐和宣传视频。

    消防车旁是克拉玛依康城幼儿园负责种植的区域,该园幼师带着孩子一同参与了此次植树活动,他们计划种植苗木62棵。幼师姜海霞说:“我们在植树过程中还拍摄了照片和视频,下周将会与全园的孩子一同分享,让他们的心中也种下绿色的种子。”

    沿着小路向前,“第九小学124株”“南湖中学294株”“实验中学268株”……一个个立牌将现场划分成了一片片区域,身着高中校服的学生正在植树。

    市实验中学高一年级学生陈俊霖说:“听着《克拉玛依之歌》,跟着音乐节奏一起种树,为城市绿化做贡献,我一点也不觉得累!”

    市实验中学学生发展中心教师介绍说,参加植树活动,是该校高中部自2021级起设立的劳动课程内容之一。

    市第七中学教师刘佳旺说:“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植树不仅能锻炼身体,更能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和生态环保的重要性。”

    增绿增添信心

    植树种植希望

    年年植树树成荫,代代造林成森林。加快推进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增绿、添绿,更要守绿、护绿。

    “啊,好沉的土。”克拉玛依区康乐幼儿园中班的屈宸霄用两只小手紧抓着小土桶的桶把,都快要撑红了脸,却仍在坚持自己搬运用于回填的土肥。当记者上前询问他为什么这么努力时,屈宸霄腼腆地说:“我认为植树很有意义!这是我第二次来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了,去年我也来过,我想为地球增加一点绿色。”

    据了解,今年的义务植树月还推出了其他义务植树方式,其中包括抚育管护、认种认养、设施修建、捐资捐物和志愿服务。

    各区绿委办还将通过道路补植、空地补植、社区庭院补植、居民义务劳动等形式,动员社会各界,力争在义务植树月活动完成植树任务。

    “此次义务植树,不仅展现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也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市民植绿、爱绿、护绿的责任意识。”市绿委办相关负责人说。

    当天种下的小树苗有些被挂上了红色的标识牌,有些被赋予了独特含义的名字,那是各区结合实际情况设立的“党员先锋林”“军民共建林”“共青林”等各类主题义务植树纪念林,也是克拉玛依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时间:2022-04-18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