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本地新闻
我们在一起,便是春色
——学者于丽华谈对克拉玛依的人文印象
田华英 再努尔·则力甫别克

4月9日,“踏石成莲:我在时光幽静处等你”主题读书沙龙活动吸引了我市众多诗词爱好者参加,大家共赴一场诗词盛宴。本版图片由本报全媒体记者 非尔代维斯·热夏提 摄

    作为一名文化学者,于丽华对克拉玛依这座城市有着怎样的印象?对这里的人文有着怎样的感知?对文化润疆有着怎样的看法和建议?

    带着上述问题,本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于丽华——

    记者:您2021年10月来到克拉玛依,如今工作生活近半年了,可以谈一谈对克拉玛依的印象和认识吗?

    于丽华:在来之前,我想象中的克拉玛依是荒凉贫瘠的。但是,当我踏入这座城市,这里的一切都令我感到震撼。

    首先,是物质的丰盛富足。这里虽然有些偏远,但海鲜产品、时蔬鲜果无一不足。生活在这里,和生活在内地大城市一样,舒适而便捷;

    其次,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程度超出了我的想象。克拉玛依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有规划有层次,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超出了我曾经生活过的很多地方。这里的群众文化设施众多,仅仅在图书馆,就有能容纳500人的小型剧场。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带给了大家不一样的品位和格调;

    再次,克拉玛依对文化的接纳和包容性让人感动。很多地方是有“文化圈”的,并且“圈子”很难被打破、融入。克拉玛依没有所谓的“文化圈”,她用包容的心态欢迎各类的思想、文化前来,而且欣赏、支持新鲜“文化面孔”在这里融入发展,为这座城市注入更多的文化力量。

    记者:克拉玛依这座城市吸引和感动您的是什么呢?

    于丽华:克拉玛依这座城市“过去”和“未来”并存,非常吸引我。

    我走在克拉玛依的街道上或者某个小区里,看到叔叔阿姨操着各种口音聊天散步,看到很多非常有年代感的物件,常常会觉得自己穿越回了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这种珍贵的“过去感”和独特的“气场”,是克拉玛依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去保护。

    克拉玛依的“过去”吸引着我、感动着我,同时,这座城市与时俱进的发展脚步让我充满期待。克拉玛依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但她寻求转型升级和多元化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止,这让她充满朝气和希望。

    其次,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让我心生欢喜。克拉玛依人友善、直率、豪爽,对克拉玛依像家一般热爱,对周围的人像家人一样爱护。有一天凌晨,我因为打不上出租车而决定步行回家。路上,一辆私家车停在我面前,司机主动提出让我搭顺风车。这种陌生人之间的友善感和信任感,在克拉玛依表现得尤为强烈。

    另外,克拉玛依油地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融洽关系也让我印象深刻。这当然有历史沉淀的重要因素,也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对石油行业的充分认识和了解有关。因为了解,因为懂得,当油田生产发展遇到困难和问题,各方都能理解并给予支持,这种“油地一家人”的情怀非常打动人。

    记者:来到克拉玛依后,我们明显感到,您的写作文风有了很大的改变,为什么?

    于丽华:是的,我来到克拉玛依之后,写作风格有了很大变化,记录纪实的笔触更多了,这从我一直坚持写并在内地一些媒体刊出的《入疆日记》中可见一斑。

    来克拉玛依之后,每个季节、每一天都有不同的风景、不同的故事闯入我的眼睛、心间和生命,让我产生把这些点滴记录下来的冲动。我希望以一个普通学者的身份、一个普通人的视角,用真实记录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示、宣传一个真实的克拉玛依、真实的新疆。

    当然,写作风格的变化,也与我想尽快融入克拉玛依,成为一个真正的克拉玛依人的心境有关。同时,这也是我多年接触古诗词所受到的启发,只有打开自己的眼睛,敞开自己的心灵,主动去爱和拥抱这座城市,才能更好地被这座城市所接纳,也才能“看到”这座城市更多的与众不同。

    记者:作为文化学者,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

    于丽华:在我看来,要从两个脉络来入手:第一个脉络由政府行政推动,由上至下,让文化如雨水一般滋润大地;第二个脉络来自群众的反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像小草一般,吸纳文化的营养,不断成长。最终,我们依偎在一起,便是无边无际的文化春色。

时间:2022-04-11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