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本地新闻
实事映初心 实干暖民心
我市各“访惠聚”工作队凝心聚力再出发
郝建美

    建强“红色堡垒”

    >> 全市在乡村旅游文化、庭院经济、转移就业、环境整治等方面持续用力

    >> 全年培育新型经营主体85个、创业致富带头人36人,发展庭院经济238户

    助力致富增收

    >> 全市在乡村旅游文化、庭院经济、转移就业、环境整治等方面持续用力

    >> 全年培育新型经营主体85个、创业致富带头人36人,发展庭院经济238户

    增强治理水平

    >> 去年各支工作队和社区共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7548件,受益群众25.54万人次

    >> 不断健全“五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打造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的工作队品牌

    办好实事好事

    >> “全岗通”实现了社区业务“一人在岗、事项通办”,居民事务一次性办结

    >> 在全市推行“全岗通”,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年轮添新痕,岁月开新篇。过去的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市112支“访惠聚”工作队的驻村干部舍小家、顾大家,坚持用“辛苦指数”换“满意指数”,在建强基层组织、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为民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用一项项惠民举措、一桩桩实事好事、一组组亮眼成绩彰显了“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村工作的时代价值,让各族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怀,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

    厚植根基 建强“红色堡垒”

    “解决‘红色业委会’建设难题、促进养殖基地规范化发展、盘活天润商业街千万资产、解决S115沿线社会治理问题……”这是驻独山子区新北区街道第十九社区工作队去年交出的建强基层组织成绩单。该工作队帮助第十九社区在网格党支部的框架下建立“社区党委+业主委员会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居民党员”四级协调互动的党员服务网格,实现了组织的有形覆盖和党的工作的有效覆盖。

    以前,克拉玛依区昆仑路街道永安社区辖区的3个居民区互不连通,居民通行不便且缺少活动场地和停车位。去年,工作队依托“大党委”机制,在居民区之间修建了相互贯通的道路,辖区内的一块空地也被改造成了篮球场和停车场,这项举措获得了居民的一致称赞。

    “家里水管线漏水,社区、工作队当天就联系维修人员上门更换管线,还帮我清理了家里的垃圾。”提起工作队,克拉玛依区胜利路街道长征社区13栋独居老人陈玲心里满是感谢。她说,有问题只要反映给工作队和社区,很快就能解决。究其原因,是因为有了驻长征社区工作队。他们坚持帮带社区建强基层党组织,将数百名“红细胞”党员、居民骨干吸纳进社区各类专干队伍,实现为居民提供矛盾纠纷调解、公共就业指导、文体活动等120余项服务……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一项项措施的落地生根,折射出了各驻村工作队持续帮带建强社区基层组织带来的变化。

    过去一年,我市112支“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紧紧围绕新时代“访惠聚”驻村工作七项重点任务,在健全各社区(村)基层党组织上用劲发力,高标准建强“红色堡垒”,通过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深化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制,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三方联动”协调议事制度等做法,使“红细胞”党员、志愿服务队伍、“大党委”成员单位、社区社会组织等各类力量都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构建了党组织领导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驻新河社区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魏海彬说:“给钱给物,不如帮建个好支部。做好基层工作,打造一支具有向心力、战斗力的基层战斗堡垒至关重要。新的一年,我们将把社区后备力量培养作为建强社区组织的首要任务,通过开展比武练兵、实行轮岗锻炼等形式不断提升后备力量能力素质。”

    据统计,去年,全市各驻村工作队通过强化“四个帮带”,规范22项组织生活制度,通过“民情恳谈日”“流动晨会”等议事方式收集民意、解决问题3700余件;实施社区(村)干部和后备力量素质提升培训行动,协助社区(村)培养入党积极分子624人、储备培养村级后备力量875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持续增强。

    准确发力 村美民富产业兴

    鼓起来的钱袋子、光鲜亮丽的大房子、川流不息的小车子,这都是乌尔禾镇和小拐乡村民幸福美好生活的体现。而蝶变的发生,与这些年“访惠聚”工作队的贴心帮扶密不可分。

    这不,随着春风送暖,乌尔禾镇和小拐乡各工作队和村“两委”又早早组织了各种志愿服务队,以实际行动助力村民春耕春播和旅游业各项工作复苏。

    “产业发展是农民群众致富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今年,我们将持续在发展乡村产业上用心,聚合资源要素,不断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等多种产业的融合发展,在搞好美丽休闲乡村建设的同时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乌尔禾区乌尔禾镇查干草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张伟说。

    近年来,查干草村工作队以发展特色养殖业为突破口,鼓励村民从单户单干到依托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抱团发展,进一步加快了村子特色优势农牧业资源和生态资源的转化增值,该村产业也从常规养殖发展到风干肉、熏马肉、驼奶等畜牧产品深加工。2021年底,查干草村集体经济增收120余万元,养殖户户均年增收5万余元。

    过去一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精神,按照《贯彻落实自治区“1+2”文件的实施方案》等要求,准确发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通过积极鼓励村民自主就业创业,参与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星级化”创建统领村级各项事务等做法,全年培育新型经营主体85个、创业致富带头人36人,发展庭院经济238户,开展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179场次。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克拉玛依区、乌尔禾区、市农业农村局等驻村工作队还积极发挥主动性,促进强村富民工作开展,在乡村旅游文化、庭院经济、转移就业、环境整治等方面持续用力,我市乡村面貌越来越美,旅游知名度不断提升,农牧民致富路子越来越宽。

    目前,我市下辖的5个行政村,均被自治区列为乡村振兴重点示范村。如今,在克拉玛依,一幅乡村振兴发展的动人画卷正在缓缓展开。

    打造品牌 治理水平上台阶

    “太好了,今天中午没有施工噪音,我能好好睡个午觉了。”去年秋天,在接到独山子区西宁路街道第九社区虹园小区居民反映社区内一家建筑施工单位中午噪音严重后,西宁路街道党工委立刻利用“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协调相关执法部门下发了整改通知书,将矛盾化解在了基层。

    “我为自己是一名驻村干部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是驻石油工人社区工作队队员杨蓓的心里话。驻社区以后,她坚持从小处着眼,从实处入手,时刻将群众冷暖记心间,设法为居民排忧解难,并成为了社区“和为贵”调解工作室的一名骨干,社区居民有了矛盾都爱找她调解。

    “民情诊断室”是白碱滩区(克拉玛依高新区)沁苑社区进行基层治理的利器之一,该社区通过选派工作队员、“两委”成员、物业工作人员和社区联户长、“红色游骑兵”志愿服务队工作人员在“民情诊断室”轮流坐班,收集整理居民的困难和诉求,按照清单解决问题,大大提升了社区的精细化治理水平和居民满意度。去年,驻村工作队又对“民情诊断室”进行了改革,开始走到居民中主动收集困难和诉求……

    这些好的做法和故事,都是我市各驻村工作队和驻村干部在基层治理工作中的缩影。

    为提升我市基层治理水平,我市各驻村工作队坚持深入开展平安创建工作,进一步健全了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和风险隐患排查防控机制,做到关口前移、源头预防,深耕“家门口”党建品牌,探索实施“红色物业”“红细胞”工程、新时代“五百”和基层减负“一张表”等15个工作机制,破解居民群众关注的热难点问题,极大提升了为民服务质效。

    据统计,去年,我市各支工作队和社区共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7548件,受益群众25.54万人次。

    此外,我市还不断健全完善“五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通过深入挖掘具有鲜明克拉玛依特色的经验典型,打造了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的工作队品牌,形成了基层治理百花齐放的良好势态。

    其中,克拉玛依区打造的“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平台”,专门致力于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独山子区的“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品牌,通过“大数据+指挥调度”模式,街道在线派单,各职能部门在线接单,有效做到了“哨声起、人员到、事情办”。白碱滩区(克拉玛依高新区)则通过打造“红色物业”“红色矩阵”品牌,初步形成了“党建引领、服务先行、社会参与、融合共赢”新格局。乌尔禾区也通过深化“全域党建引领全域治理”党建品牌,推动基层治理要素全覆盖和公共服务事项全覆盖。

    春华结秋实,好的机制催生了我市基层治理工作硕果累累。去年,克拉玛依长征社区党委喜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乌尔禾区乌尔禾镇哈克村获评“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克拉玛依区小拐乡和谐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独山子区第十四社区、乌尔禾区哈克村村规民约获评“自治区第二届优秀村规民约”。

    “如今在社区办理业务太方便了,一名工作人员就能办完所有流程。”克拉玛依区迎宾街道城南社区居民熊艳丽不到10分钟就办理好了生育服务证,不禁连声感叹。

    这样优质高效的服务,源于我市全面推行的“全岗通”工作机制。该机制通过设置“1+3”全岗通岗位,即1个首席接待岗+3个主要业务办理岗,使社区工作者从“一岗制”转变为“全科制”,实现了社区业务“一人在岗、事项通办”,居民事务一次性办结。

    “全岗通”去年7月由城南社区首先试点实施,其社区驻村工作队及社区“两委”梳理出58项业务清单,为居民提供办事咨询、材料收集、业务办理、结果反馈“一条龙”服务,大大提升了居民办事体验感。在此基础上,我市逐步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全岗通”工作机制,并通过开展基层干部培训班、结对帮带、轮岗学习等不同形式的业务培训,提升基层干部“全岗通”履职能力,迅速打造了一支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赢得了全市各族群众的一致点赞。

    实事映初心,实干暖民心。我市各工作队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努力的方向,坚定不移为民服务办实事,通过充分发挥第一书记作用,统筹社区(村)干部、驻村工作队、下沉干部等各支力量,常态化进行入户走访工作,倾听居民诉求,为群众纾困解难;落实“网格发现、社区接报、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制度,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完善党群服务中心“四化”建设,发挥“红色矩阵”作用,构建“10分钟党群服务圈”;推动“五社联动”机制落地落实,引导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参与基层治理;大力推行“四微”工作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组建文化志愿服务团队,举办各类品牌群众文化活和志愿活动等好做法、好机制,进一步增强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群众的满意就是工作队前行的最大动力。去年,我们先后组织实施了老旧小区房屋改造、房屋水暖线路优化、辖区路面硬化等一系列惠民工程,解决了一批群众最忧最盼的现实问题。下一步,我们将扩大受益面,让更多群众得到实惠。”驻西宁路街道第六社区第一书记、工作队长甫拉提·祖马洪说。

    “作为一名新驻村干部,我要尽快与群众打成一片,时刻将为民服务办事放在心上,切实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驻克拉玛依区胜利社区第一书记、工作队长王海燕说。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做好驻村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贯彻落实自治区“访惠聚”驻村工作会议精神,聚焦新疆工作总目标的重要举措。新征程上,我市各驻社区(村)工作队和广大驻村干部将乘势而上、奋楫笃行,努力开创我市“访惠聚”驻村工作新篇章。

时间:2022-04-06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