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本地新闻
“致敬的想法,迸发了”
——专访《暖情》作者、我市作家杨春
王素娟

杨春在南疆采访时和孩子们在一起。(图片由本人提供,摄于疫情前)

    “于坚坐在工作了三年的办公桌前,提笔写下诗句:

    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盛开在天山,雪莲做到了;

    不是每一棵树都能屹立在戈壁,胡杨做到了;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来驻村三年,我们做到了!”

    这是长篇报告文学《暖情》中的结尾。

    有许多读者看完《暖情》后,向杨春讲述了自己的感受。其中有一位读者说:“于书记的智慧、做派、风骨、才情打动人,队员们的勇敢、坚持、负责、奉献激励人,村民们的观望、信服、参与、坚持警醒人。”

    2021年11月,长篇脱贫攻坚报告文学《暖情》由新疆文化出版社出版。作为一部反映脱贫攻坚的作品,该书出版后,引发广泛的讨论和共鸣。

    2月28日,本报记者就读者关心的一些问题,对作者杨春进行了专访。

    记者:2019年夏天您带队去南疆采访的任务是不是写报告文学?

    杨春:当时的工作任务是书写税务干部们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可歌可泣的故事,并没有写长篇报告文学的想法。

    孩子们爬上桑葚树,把嘴吃得紫红的时候,我走进了尤古买希勒克村,时任该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的李建飞(于坚的原型)先给我看了一组2016年年末工作队入驻时村子的照片。他说:“村子里的变化,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吧。”

    于是在搬进新居的村民家,在红红火火的村办工厂,在开着小超市、小饭店、小理发店的村中商圈,在瓜田和麦田,我的手与一双双村民的手相握,我的情绪被一张张村民的笑脸感染,我顿时有了写作的使命感。

    记者:最终是什么原因,让您下定决心写报告文学?

    杨春:可以说,有两个故事,激发了我写作的冲动。

    一个是不忘革命传统的故事。工作队把党的富民政策带到村子,解决实际困难后,村民常给工作队送东西,队员们拒绝不了,就收下了。李建飞知道后,不仅让工作队队员抄写《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学会唱这支歌,还让他们分组去给村民还礼。

    在一位贫困户老人家里,老人极不情愿地收下装钱的信封后,追出门将两只“老汉瓜”硬塞给工作队队员……自此,哼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成了队员们的一种习惯。我想,刚刚入职的青年干部,他们站在脱贫攻坚的前沿,他们的行为准则、思想境界肯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的笔下应该有他们的身影。

    另一个故事是工作队队员金明告诉我的。他指着村子中央的一大片空地说,这里以前是一个坑,工作队想把坑填平,为村民建一个农贸市场,但施工单位报价最低40万。一筹莫展之际,村支书说出村民的共同心声:“我们有力气,有拖拉机,填坑这个事情,我们自己干!”

    最终,村民通过合作劳动填平了大坑。听着金明的讲述,想象着工作队与全体村民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火热劳动场景,我的内心燃起了一把写作的“火”。

    记者:采写中,有什么特别难忘的事吗?

    杨春:我记得离村前的一个月夜,我与李建飞坐在村委会的旗杆下聊天,他的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他说:“我们来到乡村,首先要做到‘四个忘记、一个牢记’——忘记年龄、忘记职务、忘记性别、忘记习惯,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使命。只要忘记了,也就记住了。放下身子,弯下腰,拿起镰刀、锄头,抡起铁锹、坎土曼……一次身体力行的行动,比讲一百句话更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

    我当时就说:“你们村这三年发生的故事可以写成一本书,我想试试。”

    记者:2019年,您历时半年完成了《暖情》的创作;2021年,历时两个月,您又写成了长篇报告文学《魂归高原》,您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位高产作家?

    杨春: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位高产作家。写作是一项兼具脑力和体力的劳动,是个人知识、思想、能力和价值的输出,写作也是一项高强度的重体力活,特别是写长篇,需要写作者付出相当大的精力、耐力和体力,并且有着过硬的身体素质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才有可能完成。

    我首先是国家税务总局克拉玛依市税务局的一名税务干部,承担着税务宣传等一些工作。很感谢单位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关怀,给予我时间与空间用于文学创作。

    记者:您是哪一年开始创作报告文学的?

    杨春:报告文学创作从《暖情》开始,《魂归高原》是我的第二部长篇。之前,我在工作时写新闻稿件、先进材料、演讲稿,业余时间写散文。所以,2019年去南疆采访时,并没有计划写长篇报告文学。直到在尤古买希勒克村,我看到听到的一些事情,才激发了我作为一个写作者的使命感。如果不将他们的故事写出来,我就对不住“舍小家为大家”的他们,对不住这个正在发生巨变的时代。因此,我要挖掘,我要记录,我要致敬的想法,顷刻间迸发了。

    记者:今后在创作方面,有什么计划?

    杨春:2021年,国家税务总局克拉玛依市税务局创建“杨春工作室”,任务是以文化润疆工程为引领,推动各项税收工作长足发展。同时,作为市作协副主席,我要用心思去带领年轻人,为弘扬克拉玛依精神做一些工作。

    此外,2021年11月,我参加了新疆作协组织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采风活动,也是在第一时间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根据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喀什地区伽师县水利局局长刘虎的事迹写成的2.5万字的报告文学《梦中的水》;根据七一勋章获得者、塔城地区161团退休职工魏德友的事迹写成的2.3万字的纪实散文《路尽头的家》。目前,我正在进行一部书稿的修改。我的书桌上还放了20多本新购的书,必须得读一阵子书,思考下一步的写作方向。

    简介

    杨春,女,汉族,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出生于新疆阿勒泰,国家税务总局克拉玛依市税务局干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疆作家协会会员、克拉玛依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在《中国作家》《花城》《青年文学》《西部》《绿洲》《山东文学》《草原》《税收文学》等刊物上发表散文、小说、报告文学作品百万余字,并入选多种年度选本。2021年,12万字长篇报告文学《魂归高原》发表于《西部》。出版长篇散文《戈壁中的大院》,散文集《雪莲花开》《我在新疆长大》《魔鬼城故事》《天山税月长》。

 

时间:2022-03-02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