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三四厘米长的鲎虫在水中游来游去。
鲎虫大背壳呈椭圆形,腹部细长,柔软灵活。
这是从我市西湖公墓对面的水洼地取出的鲎虫,它的长尾巴成叉状,在水中清晰可见。本栏图片由本报首席记者 闵勇 摄
●鲎(hòu)虫科生物在东北三省较为常见,在新疆鲜少见到●鲎虫是存活了几亿年的活化石,生活在淡水中,体型较小
8月27日傍晚,市民库尔加那提在我市西湖公墓对面的水洼地里发现一只外形怪异的昆虫。
库尔加那提说,这只虫子背壳呈椭圆形,腹部细长,柔软灵活,长尾巴成叉状。据互联网和动物识别软件对比,该虫与三亿年前的活化石生物鲎(hòu)极为相似。
随后,她向记者提供了昆虫的图片及视频。
28日上午,记者通过市农业农村局与自治区水产科学院工作人员取得联系。
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小型水生昆虫名叫鲎虫,在新疆并不常见。
“这个昆虫的具体名称还需通过生物腹部腮的数量判断。就像是鲶科鱼类,通常我们都叫做鲶鱼,但它又分为伯氏鲶、琵琶湖鲶及欧鲶等十余个品种。鲎虫科生物在东北三省较为常见,在新疆鲜少见到。同时,也因其生命周期短等因素,即便是在内地,也很少被采集。”该工作人员说。
库尔加那提好奇地询问鲎与鲎虫科昆虫是否是同一物种。
该工作人员解释说,鲎虫科生物与鲎并非同一物种。相同点是他们都是存活了几亿年的活化石,不同点是鲎主要生活在海洋里,成虫的体型大,背壳坚硬;而鲎虫生活在淡水中,体型较小。
据史料记载,1980年在我国采集到鲎虫,经研究后得知,鲎虫在静水中能自由迅速地游泳,而在流水中却显得十分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