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本地新闻
来自新疆油田公司南疆“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报道 12
寻求振兴乡村的“循环链”
胡 林 李小强 蔺 媛

在村委会门前,俞江龙(中)正在给村民讲解县里下发的帮扶政策。 本报记者 胡林 摄

在新建的“托羊所”里,俞江龙(右)向管理羊群的村民了解喂养情况。 本报记者 胡林 摄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但是怎样帮助已脱贫的村民卯足了劲儿,为了幸福而不懈奋斗呢?

    自从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2018年新年贺词后,叶城县乌吉热克乡巴什硝尔艾日克村第一书记俞江龙,就一直在为这个问题寻求更好的答案。

    三大难题

    作为叶城县的深度贫困村,巴什硝尔艾日克村是远近闻名的穷地方。

    经过几年的努力,村子目前的贫困发生率已降至1.8%,可谓成绩斐然。但是在群众可支配收入中,国家补贴占到了40—50%,“如果不要这一部分,我们还能有这样的成绩单吗?”7月13日,俞江龙对记者表达了自己的忧虑,“要巩固成果,实现富裕,必须让村子形成自我造血机能。”

    巴什硝尔艾日克村所呈现的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形态,耕地与家两点一线,将村民世世代代禁锢在这片土地上。俞江龙明白,要打破旧有的循环,就必须让村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敢地走出去,在减负的基础上,将这片土地盘活、用好。

    但要实现这个目标,俞江龙面临三个难题——

    一是如何帮村民算“大账”,让他们放下眼前小利,放眼幸福的前景;二是如何解除村民后顾之忧,为他们承担一定的风险;三是如何为村子的发展搭建平台。

    对于搭建平台,俞江龙有成熟的考虑。他的想法是:梳理现状,找出村子的优势,通过3个“寻找”,即寻找和村子能产生相互需要的知名企业、寻找能获得县里和乡里扶持政策和资金的项目、寻找并扶持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让一批村民形成新的生产技能。

    俞江龙深知,这些工作都不是孤立的,它们必须相互关联,才能形成振兴乡村的“循环链”,巴什硝尔艾日克村才能形成自我造血、自我发展的机能,从而告别对国家补贴的依赖。

    交心算账

    俞江龙交给自己的第一个任务是与村民交心、算账。

    于是,这位来自新疆油田公司的驻村第一书记,从2018年6月起,就在村里的大会小会上、在走访入户时一次次给村民们算“大账”——

    在巴什硝尔艾日克村,大家喜种核桃,全村5158亩耕地,大多被核桃树覆盖。但是这里的核桃树并非幸福树,由于大多都是核桃与小麦套种,产量都不高。在内地亩产500公斤的小麦,在这里只能亩产200公斤左右,虽然国家可以给予每亩138元的补助,但是种子、化肥、农药、收割等的综合成本却高达每亩600元,最后一算账,每亩约亏100元,于是,村民们失去了种植的积极性。

    “如果全村1387人都伸手向土地要饭吃,肯定难以致富。”俞江龙看到村民们所有触动却又无可奈何时,就开始给村民讲摆“致富经”——

    一是必须丢掉故土难离的习俗,勇敢地走出去打工。走出去后,一可减轻土地的压力,二可挣到比耕种更多的钱,三可开启心智、转变观念。

    二是创办企业,通过农副产品的深加工,让产品销往叶城、全疆、全国,让村民们足不离村就能挣大钱。

    俞江龙所描画的致富远景,让巴什硝尔艾日克村的村民们眼睛放光,心痒难耐。

    俞江龙的第一个目标达成了。

    茅塞顿开

    俞江龙交给自己的第二个任务是解除村民的后顾之忧。

    在巴什硝尔艾日克村现有的经济实体中,最有名的是2018年8月1日创办的喜农养殖专业合作社,而村民们则直接叫它“托羊所”。

    俞江龙告诉记者,这个主意是入户走访时得来的。

    在走家串户动员村民们外出打工时,俞江龙遇到了村民所用的共同理由:家里有羊、有牛,走不开。

    起初,俞江龙也一筹莫展。农民们很穷,羊和牛的确是家中最重要的资产。

    有天傍晚,再度碰壁的俞江龙从一户农民家走出来时,他看了一眼羊圈,3只瘦弱的羊蜷缩在羊圈一角,见到人来,无力地叫了几声。此时,俞江龙突然灵光一现:村里几乎家家有羊,由于饲养不当,几乎每家的羊都这样羸弱,为什么不能革除这种小农经济的做法,鼓励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出面,创办一个养殖合作社,实行专业化养殖、科学育肥呢?村民把羊寄养到合作社后,就解放了自己,就可以外出打工或在村办企业里干活挣钱了。

    俞江龙兴奋极了,他连夜找到了艾合买提·麦合木提,这位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有着敏锐的商业头脑,他一听,立刻拍着大腿说:“这个主意好,我来带头干!”

    “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开会进行了讨论,大家一致赞成。

    咨询饲养专家后,村里开始做育肥对比试验。采用科学方法喂养,外面的羊开始增重仅需3天,而村民的羊增重则要8天。可见村里的羊平日里的亏欠有多严重。

    经过商议,俞江龙拿出了具体章程——

    为了方便村民外出打工或在村办企业干活,村里成立喜农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以托养羊为主。以羊为例,村民每交给合作社100公斤活体羊,一年后可以拿到两笔钱,一是按12%的利息返还,即得到300多元的利息,二是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群众家的饲料,约得到200多元的饲料钱。一年后,如果村民不想托养了,也可到合作社拿到与托养时等重的活体羊,也可折合成现金取回。

    看到公示后,大多数村民不懂也不信。于是,俞江龙就和干部们逐家入户进行更通俗的讲解:你如果外出打工,一年最少挣1.5万元,能买15只羊。如果自己在家养羊呢,每三只母羊才能生1只小羊。你说哪个划算?

    不到一周,村民们都明白了,于是,大家开始争先恐后奔向“托羊所”。

    俞江龙告诉记者,去年村里托养了1200只羊,周围村子的人也来托养。为此,村里今年已经兴建新的房舍,预计今年的托养量将达到3000只羊、100头牛。

    做长链条

    俞江龙交给自己的第三个任务是搭建平台,创办实体。

    在叶城县,各乡各村皆有工厂。它们绝大多数都是服装厂、木材厂、食品厂等。虽然这些“卫星工厂”对技术的要求不高,开办门槛较低,但由于严重同质化,规模小,抵抗市场风浪的能力比较薄弱。

    对于创办村办企业,俞江龙的想法不一样。他的看法是:第一,村办企业不能随大流,必须具备比较优势,才可能经受市场风浪;第二,村办企业必须能够盘活村里的现有资源,能形成相互依托的循环链条,这样才能彻底改变乡村的经济土壤。

    俞江龙对村里现有的企业和经济资源进行了盘点:目前,“托羊所”和村里利用复耕土地建起的72个拱棚已形成紧密联系,“托羊所”可给拱棚提供羊粪做肥料,而拱棚又可以把损耗的菜叶提供给“托羊所”做饲料。村里今后引进企业,也必须和村里的现有资源形成产业链,否则宁缺毋滥。

    于是,“托羊所”一开张,俞江龙就开始高度关注各类企业信息。去年9月,他锁定了在叶城县工业园区入驻的龙胜包装公司。

    双方一谈,立刻茅塞顿开:新疆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其小麦的质量独步全国,双方可以联手成立一个高档面粉加工厂。

    龙胜公司的有利条件是:它刚刚争取到了一个万亩高标准小麦试验田项目,可以出资购买高档面粉加工设备,并为面粉提供高档包装袋。

    巴什硝尔艾日克村的有利条件是:拥有耕地。而这恰恰是龙胜公司最短缺的。

    这样巴什硝尔艾日克村就可以拿出一部分较好的耕地和目前产出极低的边缘耕地一起打包,与这家上海企业进行合作。而龙胜公司也承诺为该村解决50人的就业。

    7月13日,俞江龙告诉记者:“面粉加工设备已经到货。今年6月已经开始生产,生产销售情况非常好。为延长面粉生产加工链,又成立了挂面厂,并已开始生产。面粉加工后的麸皮和边角料,已提供给‘托羊所’做饲料。”

    有了面粉厂和挂面厂,就有更多的饲料,就可以托养更多的羊,就有更多的羊粪来滋养耕地,就可以解决更多的就业,村子就会富起来、强起来,实现真正的振兴。

    看着村里互相依托、不断强化的产业“循环链”越来越长、日渐坚固,俞江龙觉得自己正在做“这辈子最有价值的事”。

    (本系列报道到此结束)

时间:2019-07-15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