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1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
什么是地震?地震有哪些破坏性?地震来临时我们该如何应对?
在“5.12”防灾减灾日之际,市地震局工作人员为广大市民做出了详细的解答。
问:什么是地震?
答:广义地说,地震是地球表层的震动;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
狭义而言,人们平时所说的地震是指能够形成灾害的天然地震。
问:我国为什么多地震?
答: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有些地区本身就是这两个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作用,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地震活动的范围广、强度大、频率高。据统计,在全球大陆地区的大地震中,约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发生在我国。
问:地震的危害是十分巨大的,那么当地震来临时,我们该如何应对?
答:避震的原则是:
不要惊慌。在地震来临时,要保持镇静,避免惊慌。要克服“惊呆”和“惊逃”两种不良反映。地震时严重伤亡的众多事例,大多是慌忙向外奔跑所致。
伏而待定。要保持镇静,迅速躲到附近最安全的地方。
定后转移。在主震之后相对平静的一段时间内,迅速离开藏身之处,转移到更安全的地方。
此外,以下几种具体环境下的避震方法,希望广大市民要牢记。
1、在家里的应急避震措施。
如果你在家里(公寓、楼房)遇到地震,应牢记6个字:一判断;二躲避;三疏散。一判断:判断是近震还是远震。如果是远震,看着晃动几秒钟,再去打听这次地震发生在哪里、有多大。如果是近震,首先感到上下剧烈颠动,就要立刻采取行动,绝对不能迟疑;二躲避:迅速躲在坚固的床沿旁边,卫生间、小厨房、小储藏间、内承重墙的墙角、墙根、已经固定好的大衣柜的旁边。躲避时,要用随手物件保护头部、捂住口鼻,以免砸伤大脑或被泥沙烟尘呛住。躲避的姿势:身体尽量蜷曲缩小、卧倒或蹲下,随手用物件护住头部、捂住口鼻,另一手抓住一格固定物(墙角或桌角)。如果没有任何可抓的固定物和保护头部的物件,则应该采取自我保护的姿势,头尽量向胸部靠拢,闭口,双手交叉放在脖后,保护头部或颈部;三疏散:摇晃一停止,要立刻离开住所,疏散到空旷安全地带。
一定要注意,地震时,不要采取以下6种行为:不要乘电梯。地震时电梯可能严重变形危及生命,或断电无法逃生;不要到阳台上。建筑物如果受损,阳台最容易毁坏的地方;不要到窗户或外墙边。建筑物如果受损,窗户和外墙是容易毁坏的地方;不要找衣物或贵重物品。生命宝贵,逃生要紧;不要在床上或地中央。这属于危险地带;千万不要跳楼。
2、在室外的应急避震措施。
在室外活动的人们,要迅速环顾四周,根据所处的位置,快速转移到安全地带,要远离建筑物,特别不要进入建筑物取物或救人。在街道上的行人,要迅速离开电线杆、路灯、变压器、烟囱、高大建筑物等危险设施、设备和围墙、狭窄通道等;在过街桥或立交桥下的行人,要迅速远离桥下,跑到开阔的地方,或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近处有利地点躲避;行使中的司机,要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缓慢的逐渐刹车,停靠在路边或宽阔地,车上的乘客要抓住车中的座椅,或就地蹲下,抓住其他牢固的物件;江河面上的船只,要立即停止航行,或者马上就近靠岸;在山区的人们,要远离陡崖,密切注意山崩、滑坡、泥石流。当出现这些迹象时,千万不能在其前面往山下跑,应立即横向撤离;处在石化、煤化、天然气等易爆、有毒的设施附近的人们,要迅速离开,朝污染源的上风处迎风奔跑,当遇到毒气泄漏,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向逆风方向奔跑;当遇到易燃气体泄漏,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向逆风方向跑去,同时切忌使用明火,以防爆炸燃烧;遇到火灾的人们,要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待地震停止后,逆风向(或垂直风向)匍匐前进,转移到安全地方。
3、学校人员避震。
在学校里,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沉着地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
问:应该如何识别地震谣言?
答: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全国性的地震长期预报和地震中期预报由国务院发布。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长期预报、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短临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级、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地震预报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地震预测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和发展的规律。凡是未按上述程序发布的地震预报都是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