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 首页 · 周刊 ·  教育 ]
快乐是孩子成长的内驱力

    ●陈根法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父母问孩子不爱写作业怎么办?不爱上课怎么办?这其实是孩子缺乏学习内驱力。

    什么是学习内驱力?顾名思义,内驱力是指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它首先排除了外在强制力量。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有过论述:“如果外部的条件使得孩子不能把他的自然力量投入到他要做的工作中,如果他发现在工作中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他就学会了一种很神奇的办法,即集中他的注意去处理所给的外部材料以满足老师的要求,用余下的心智力量追随对他有吸引力的意象。”这里说到的“自然力量”就是内驱力。

    这段话说明,在违背孩子意愿的情况下,父母强制要求孩子学这学那,只会让孩子分散注意力,并减低孩子的学习内驱力。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孩子的学习内驱力减弱了,甚至出现厌学情绪,或许就是因为长期被大人强迫的结果。

    人的天性是追求快乐,学习内驱力必然与快乐相联结,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前提。

    对此,怀特海曾经论述过:“快乐是激发生命力的一种正常而健康的方式……我们应该寻求一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模式,这种模式本身令人愉快,让人在自身的快乐中去追求并安排个性的发展。”可见,健康的学习内驱力必定是快乐的。教育艺术的精髓就在于如何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很多人认为吃苦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

    那么,“苦”究竟能否成为学习内驱力呢?这还真是一个有点复杂的问题。在痛苦面前,人的第一反应是急于摆脱。童年期的孩子是经常这样做的。厌学本质上就是一些孩子在逃离自己认为“痛苦”的课堂学习。

    但是,也确实有一些人勇于承受痛苦,主动经受痛苦的磨练,从而使自己成长。古往今来,很多有作为的人,确实都经过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我们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

    一个人承受当下的痛苦,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未来的成功和幸福。但是这个“未来”是非常抽象的。通过承受当下的痛苦去争取未来的幸福是一件需要高度智慧的事,需要以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对人生的深切思考为前提。

    显然,儿童还不具备这样的智慧。当你对孩子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时,孩子根本不能理解“人上人”是什么意思,他又怎么可能去吃“苦中苦”呢?正因为这样,卢梭曾告诫我们“说教是最差劲的教育”,因为孩子无法真正理解大人要传递的抽象概念。

    在12岁以前,孩子处于具体思维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更关注当下的、可感的快乐和痛苦,对未来的抽象价值基本无感。因此,他们总是被当下的快乐所吸引,同时逃避当下的痛苦。

    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完善,这时孩子的未来愿景变得清晰起来,也愿意为了这个可被他自己理解的未来愿景承担当下的某种痛苦。只有这时,痛苦才能成为孩子学习的内驱力。

    所以,根据人的天性,快乐是孩子首要的和永恒的内驱力。痛苦在理性能力有了更大发展的前提下,也可以成为学习的内驱力,但它是次要的和间接的。

    一个孩子想要飞得高,内驱力非常重要。让我们记住,对于童年来说,快乐是孩子成长最好的内驱力。

时间:2021-08-25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相关信息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