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 首页 · 周刊 ·  健康 ]
救人先救心

    ●张冰

    上周五,本报《健康周刊》B02版刊发了一则题为《医患情,似海深》的报道。该文讲述了我市一位肝癌病人和市中心医院介入科医护人员一起抗击癌症的故事。5年来,病人的肝癌先后复发了6次,面对可怕的疾病,曾被“预言只有半年生存期”的病人不仅没有轻言放弃,反而越挫越勇,在医患的共同努力下,他的病情控制得很好。

    看完文章我们不禁发问:病人的勇气和信念从何而来?仔细揣摩医患之间的几个小故事,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对于患者来说,病后先垮志,次其身,“心病”不容漠视;而对于医者来说,若要救人,不可仅施医术,更要救其心。

    救人先救心,源于人自然情感的本能需要。人在特殊情况下,往往是非理性的。很多意志坚强且理性的人,一旦得知自己得了癌症等重病都会陷入困境。近年来,病人不堪忍受重病带来的精神压力自寻短见的新闻也常见诸报端,令人扼腕。当被告知患癌,暂且不论病人的身体状态如何,心灵必然会受到重创。我国肿瘤临床专家何裕民曾说过:很多肿瘤患者不是死于肿瘤,而是死于对肿瘤的无知、高度恐惧以及恐惧本身带来的盲目应对。正因如此,当病人被确诊为癌症时,医生不仅要在“本分”上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更应在“情分”上给予病人关怀和呵护。至少要让病人知道,无论能否能战胜死神,医生都是他风雨同舟的盟友。

    救人先救心,是对医生职业道德和综合素养的基本要求。医学不是冷冰冰的学问,而是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体,是充满人文精神的科学,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精湛的医学技术和真诚的人文关怀。不论一个医生的医术多么精湛,如果他对病人缺乏耐心,医德败坏,那么终究无法成为德艺双馨的名医。一位外国医生的墓志铭备受称赞,广为流传——“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核。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者,除了要有精湛的医技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更要对生命抱有敬畏之心,这样才真正称得上仁心、仁术。

    救人先救心,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这一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的具体体现。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将维护人民健康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身心健康本为一体,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良好的心态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而消极心态可能会导致疾病恶化,甚至诱发其他躯体疾病。因此,要贯彻落实“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医生就不能漠视病人焦虑、悲观、绝望的“心病”,而应把“救心”视为和“救人”同等重要的分内之事来认真完成。

    当然,“救心”也需要技巧。对于如何“救心”,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曾说过:医学人员首先应先学会倾听,倾听患者对疾病的叙述,见证患者的苦难,产生共情和共鸣。他还建议医生撰写两份病历,一份是冰冷的科研病历,另一份是温暖的叙事医学病历。

    无论用何种方式“救心”,其目的只有一个:让病人感受到更多的关怀和鼓舞,多一些勇气和力量,少一些恐惧和不安,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和康复,最终战胜自己,打败病魔,迎来新生!

 

时间:2020-05-22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相关信息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