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调优产业结构 补齐服务短板——访喀什地区扶贫办党组书记、副主任郑根昌

5月6日,工人在英吉沙县一家纺织服装有限公司车间内查看设备运行情况。该公司已吸纳当地群众就业460人,其中贫困户98人,人均月工资约3000元。 □全媒体记者 邹 懿摄

□制作:新疆日报社视觉中心 艾克热木江·依米提

■“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经营方式正在形成。

■通过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抓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抓种苗工程、抓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确保“管得好”。

■喀什农产品已先后在上海、青岛、广州等城市设立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目前正在抓紧入驻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展销中心,深入宣传推介喀什特色农产品。

□全媒体记者/韩沁言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近年来,新疆深入推进产业扶贫,贫困地区纷纷亮出新名片,有力拉动了贫困户脱贫增收,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作为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的喀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贫困地区乡村正发生深层次变化。为此,记者围绕喀什地区产业扶贫规划及特色产业发展、市场销售等内容采访了喀什地区行署副秘书长、喀什地区扶贫办党组书记、副主任郑根昌。

记者:发展产业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喀什地区怎样规划产业脱贫?

郑根昌:扶贫扶长远,长远靠产业,没有产业带动,就难以彻底脱贫;缺乏产业支撑,更难以持续脱贫。

喀什地区持续夯实产业发展促进增收,产业发展上,我们按照

“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稳粮、优棉、增经、扩菜、强果、兴牧”,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农业产业“种得好”。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做好喀什地区产业扶贫大文章,关键也是要抓住“精准”二字。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早在2018年,喀什地区就聘请专业机构编制了《喀什地区脱贫攻坚产业规划(2018—2020年)》,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将喀什资源禀赋转化为脱贫财富,做大做强扶贫产业。

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主打品牌”的产业布局,使喀什地区一批特色种植、设施蔬菜、特色林果、现代畜牧业基地得到了快速发展,确保每个贫困村、绝大多数贫困户都有一项稳定增收产业。

为此,我们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种养结构、品种结构,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打造一县一主导产业、一县一主打品牌。

目前,喀什地区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120万亩,特色林果种植面积582万亩,已建成畜牧良种繁育中心41个。通过特色种植发展莎车的万寿菊、岳普湖的小茴香、伽师的伽师瓜等,因地制宜推进良繁中心、保鲜库、合作社和种养基地的建设,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提升产业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记者: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今天,喀什地区如何确保农业产业“种得好”?

郑根昌:关键还是要抓住“精准”二字,精准抓产前调整,以市场为导向、布局“一村一品”,引导贫困户发展59.7万亩特色经济作物,依托晨光天然色素有限公司、晨曦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种植14.92万亩万寿菊、7万亩色素辣椒,实行订单价格收购,亩均收益2000元以上;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小茴香14.33万亩,早熟土豆、中药材等其他特色作物23.45万亩。“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经营方式正在形成。

精准抓特色林果业提质增效,引导建立林果业合作社,落实统一管理措施,抓老果园、低产园改造。用好退耕还林政策,稳定现有干果面积,适当扩大鲜果面积。在现有582万亩特色林果基础上,再增加60万亩特色林果种植。随着特色林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贫困户人均种地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

精准抓畜牧业增收,坚持规模化养殖、农户饲养并重,良繁、育肥同步,畜牧业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对已建成的471个养殖小区,引入企业、合作社进行规模化养殖。帮扶贫困户购置牲畜66.4万头(只)、家禽749.2万只(羽),补齐家庭经营性收入短板。建成40座畜禽良繁中心,引进多胎多羔种羊与本地良种羊杂交,良种羊扩繁能力明显提升。大力推进“四良一规范”,培育了一批畜牧养殖合作社和养殖大户,人均畜牧业收入500元以上。

精准抓蔬菜种植业增收,针对喀什冬春两季蔬菜大部分需要外调的实际,把蔬菜种植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建设县市蔬菜育苗中心,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特色”,将全地区“春提早”“夏排开”“秋延后”“冬生产”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100万亩,完善村收村购乡净菜中心、县配送中心,通过保鲜库实现错峰上市,解决销售问题,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为此,我们重点发展14.6万座大拱棚建设,其中,贫困户种植4.4万座大拱棚。同时,加强庭院整治和复垦利用,24.6万户具备条件的贫困户均增加1亩耕地。切实把“小庭院做出大文章”,贫困家庭人均庭院经济收入达到500元以上。

记者:有了好的产业,如何做到“管得好”?

郑根昌:为了确保“管得好”,做好产中抓服务。通过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抓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抓种苗工程、抓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确保“管得好”。

依托山东援疆力量,发挥山东农业科技援疆优势,深化与自治区农科院、畜科院等自治区农业院校合作,组建乡村林果技术服务队和牲畜防疫队,随着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已形成“地区抓引进示范、县市抓技术推广、乡镇抓技术落地”的技术服务格局。

记者:有了让贫困群众获得持续发展的机会,怎样才能确保农产品“卖得好”?

郑根昌:我们始终把农产品销售作为促农增收的关键之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冷链物流业,确保农产品“卖得好”。我们颁布15项地方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实施“三品一标”生产53万亩,其中泽普县认定10万亩有机红枣基地,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招商引资,引进17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治区级以上龙头企业38家),其中果品加工企业56家。认定扶贫龙头企业60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接近13%,附加值逐步提升。通过完善“村有合作社、乡有分拣净菜中心、县有配送中心、地区有集散分流中心”的销售平台,依托对口援疆省市和新疆果业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我们已先后在上海、青岛、广州等城市设立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目前正在抓紧入驻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展销中心,深入宣传推介喀什特色农产品。

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做好产业扶贫大文章,喀什地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有了可靠保障。

通过产业振兴促增收,不断提升脱贫成色,我们有决心,把产业扶贫推向新高度,让贫困群众获得持续发展的机会,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时间:2020-05-15    来源:新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