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瓦罕走廊第一村:道路通畅幸福长

    6月27日清晨,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达布达尔乡阿特加依里村,迎着帕米尔高原的朝阳,村民铁木尔·热依木库里和其他9名护边员一起,列队、分配任务,然后骑着摩托车踏上巡边之路。这条巡边路,就沿着著名的瓦罕走廊。

    瓦罕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僧玄奘、旅行家马可·波罗曾行经此处。如今从达布达尔乡向西南行进,顺着一条乌黑崭新的柏油路,就能到达这里。阿特加依里村是瓦罕走廊在中国境内唯一的村庄,海拔4000多米,因为一村邻三国,也被称为“瓦罕走廊第一村”。

    铁木尔今年58岁,他戴着墨镜,肤色紫红,那是高原强紫外线经年累月照射的痕迹。“我是第二代护边员,巡了一辈子边,对这里的每条山沟都熟悉。现在路修好了,我们巡边方便多了。”他自豪地告诉记者。

    新中国成立初期,铁木尔的父亲热依木库里·叶尔盖希是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带着全村十几户村民守土戍边,还作为优秀戍边人被相关部门表彰。家里至今还保留着父亲受表彰时的照片,那张黑白照片上,父亲戴着柯尔克孜族帽子,打着绑腿,看上去十分精神。

    在铁木尔父亲戍边的那个年代,条件艰苦,山路崎岖难行。铁木尔记得,父亲经常一大早骑着马,怀里揣块馕就出去了,直到天黑才回家。一次父亲急着赶回来报信,从马上摔下来,腿断了。

    时过境迁,几十年过去,铁木尔的父亲已去世,戍边精神却一代代传承下来,铁木尔的儿子、女儿、女婿都是护边员。2019年,平坦的柏油路铺到深山,护边员交通工具从马变成摩托车。原来需要走一天的山路,现在1个多小时就能巡护一遍。

    受益于自治区“七个一批”扶贫举措,护边员执勤补贴不断提高。阿特加依里村有116户422人,护边员占全村劳动力的54%,几乎家家都有护边员。

    柏油路铺到家门口,把村民与外面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村党支部书记、今年52岁的波拉提·托合塔逊感慨地说,以前去趟县城要骑马,得走三四天,晚上借住在牧民家。现在路通了,坐车1个多小时就到了。

    路通了,头脑活络的村民开始寻找更多的营生。村民库尔班艾里·吐拉提先是买了一辆小轿车,前不久又花了8万元,买了一辆货车跑运输。家里的12头牦牛、50多只羊托管放养。库尔班的妻子是护边员,在这个家,护边补贴、跑运输、养殖等收入加起来,一年少说也有十几万元。

    畅通的不仅仅是道路。2019年,村里用上了大网电,结束了以往靠光伏发电的日子;家家喝上了自来水,再也不用去河里提水了;随着宽带入户,村民们用上了WIFI,看上了高清电视,还学会了网购。“我的衣服、家里的日用品,很多都是网上买的,实惠、方便。”今年20岁的村民古丽帕里·买买提吐尔地说。

    阿特加依里村有畜牧养殖的传统,为帮助村民致富,当地政府倡导村民发展高原牦牛产业,全村牦牛存栏量超过1200头。村民们一边守边,一边放牧,过上了“牦牛成群日子红”的生活。2018年全村实现脱贫,2019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2万元,30多户人家先后买了汽车。

    “这条路不仅是戍边之路,更是在党的好政策下的脱贫之路、致富之路。”6月28日,站在“大唐高僧玄奘经行处”的石刻旁,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驻阿特加依里村第一书记白运增感慨地说。

    住上安居房,过上好日子,村民们的思想也在改变,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近两年,村民们在房前屋后植树造林8万多棵,昔日荒凉的瓦罕走廊披上绿装。

    湛蓝的天空中,大片的云朵肆意舒卷,随风摇曳的高原柳为帕米尔高原增添了无限绿意。在牧民定居点,家家门口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闲暇时,爱弹唱的库尔班艾里就会唱起自己编的歌:我们的家乡像画一样美丽,幸福的路修起来了……

    帕米尔高原雪山巍峨。“瓦罕走廊第一村”村民一如既往地守边护边,但贫困已离他们远去,康庄大道正在脚下徐徐铺展。

    (据《新疆日报》)

时间:2020-07-21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