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惠聚
“红色力量”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独山子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见闻实录
高宇飞

西宁路街道智慧西宁指挥调度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忙碌地工作。

在第五社区“法官工作室”,驻社区工作队队员正在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

在第十三社区“红色驿站·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讨论问题。

第十七社区安装的智能净水站为居民带来方便。

    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和关键环节,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而在我市这样一座以城市居民为主体的新型工业化城市,推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事关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能否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如何做好新时代的社区治理工作?在多年的“访惠聚”驻村工作中,我市各驻村工作队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以基层党建为引领的社区治理新模式。近年来,独山子区西宁路街道、第五社区、第十三社区、第十七社区各自以党建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和群众幸福感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激活了社区治理的“一池春水”,为其他街道、社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西宁路街道

    “智慧西宁”

    构建社会治理新模式

    走进西宁路街道办事处办公楼一楼大厅,在左侧一个房间里赫然看到一个巨大的屏幕,上面显示着各种数据,4名工作人员正在电脑前值守。

    “辖区群众反映的问题,工作人员可以随时看到,然后再派单给责任单位处理。是否接单、解决进度、回复内容和老百姓点评满意度等情况,在系统上都实时、清楚地显示。”西宁路街道党工委书记赵亮说。

    原来,这是西宁路街道今年重点打造的基层治理指挥调度中心。

    长期以来,社区居民、联户长等上报问题和需求的渠道比较多,但承接单位也比较多,存在多头报送、层层交办、限时办结难、考核评价难等一系列问题。西宁路街道依托区级“智慧党建”平台,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了以“基层治理指挥调度平台”为载体的“智慧西宁”品牌,实现“人、事、物、地、组织”等全要素融合,驱动街道由“粗放”治理向“精准”治理转型,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型,构建出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具体来说,社区干部、联户长、居民等只需打开手机,通过独山子区“红色家园”小程序这一渠道实时报送问题、诉求,“基层治理指挥调度平台”就能实现信息多方收集、统一管理、动态监测,从而铲除多头处理和信息孤岛的弊端。

    徐晓婷是众鑫花园63栋居民,去年以来,因地势低洼,楼前两百余平方米的道路每当下雨时都会严重积水,影响出行。起初,居民向物业公司反映过,对方也修了水泥坝,但问题并没有根除。

    今年9月的一天,看到下雨后又积了水,徐晓婷通过“红色家园”小程序又反映了该问题。很快,物业公司和社区干部一起赶到现场,详细了解了此事后,立即联系施工人员,当天就用水泥沙子垫高了低洼处,铺上地砖,前后总共花了2.5万元,终于将该问题彻底解决。

    “后面再下雨的时候,一点积水都没有了,事后我还在小程序里给了‘满意’的评价。”徐晓婷说。

    “这都得益于指挥调度中心的设立。”赵亮说,指挥调度中心一方面通过“大数据+指挥调度”模式,对各类民生诉求进行归类和处理,形成“困难诉求接办单”,并在线派单,物业企业、社区、区级部门在线接单,以“首派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线上联席会议制”等制度为支撑,限时办结群众诉求,实时跟踪查询进度,把原来层层交办任务的工作模式转化为一键直达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实现同一平台在线派单、指挥调度、跟踪督办,高效处置群众困难诉求,推动民生问题第一时间进入解决通道。

    截至目前,西宁路街道“基层治理指挥调度平台”整合微信、邮箱、电话、12345阳光热线等群众困难诉求反映平台9个,调度城市管理、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11个区级职能部门,在线派单三百余次,收集群众困难诉求1671条,推动解决一千四百多个民生问题。

    第五社区

    “法制社区”

    探索矛盾调解新路径

    今年4月,第五社区工作队队员吾斯曼·卡得尔与社区网格员马辉从居民董磊口中得知,因家里窗户密封不严,董磊曾找到一施工队将全房屋窗户进行了更换,但之后不仅漏风更加严重,而且玻璃夹层中间还出现大面积漏水情况。董磊多次找到施工方协商,要求维修或补偿,但双方难以达成一致意见。

    了解情况后,吾斯曼·卡得尔和马辉二人先从当地建材市场了解更换窗户的市场行情和漏水原因,又一同找到施工负责人告知前来的目的,并与双方约好协调此事的时间和地点。

    随后,社区“法官工作室”中,具有派出单位法官身份的吾斯曼·卡得尔与马辉这对结对师徒不断释法析理,终于让施工负责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经过两个小时耐心的调解,双方协商成功,施工方负责人赔偿董磊维修费800元,此事得到圆满解决。

    “多亏了工作队的法官和社区的调解员,以前迟迟解决不了的事,在他们这里很快就调解好了,真是专业!”董磊说着,竖起了大拇指。

    在第五社区,用法律解决矛盾纠纷,已成为社区干部和老百姓的共识。

    据社区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万里春介绍,第五社区属于老旧小区和商业聚集区,近年来,辖区房屋漏水、房屋租赁、劳动纠纷、工资债务等问题多发频发,对社区治理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工作队充分发挥利用派出单位优势,坚持以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以“法治先行·互联共促”为党建品牌,加强社区法治建设,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法治保障。

    针对社区原有法治资源力量分散、各自为政、工作相互交叉等现象,工作队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串联优势,重建了“法治资源库”:整合社区矛盾纠纷调解各支力量,形成法治人才库,并将所有人才分别编入四个专项工作小组和社区“法官工作室”,根据百姓需求统一“排班”;将近年来各类案例分门别类建成案例档案,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性的案例库,实现“一个典型案例指导解决一类普遍问题”。

    尽管如此,社区现有法治资源仍不能满足需要。为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工作队将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社区调解人才队伍作为重中之重。

    借助派出单位优势,工作队在社区建立了“法官工作室”,并将区法院的18名员额法官全部纳入“法官工作室”专家库,确定每周一为“法官工作室”固定接访日。社区干部轮流参与接访,学习相关法律知识、调解技巧和工作方法。工作队还建立了“法官工作室”员额法官与社区调解员导师带徒机制,定期开设以案讲法课堂,着力提高社区干部依法调解、依法办事的思维和能力。

    “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和各种培训,我的矛盾调解水平大大提高,已经可以单独承担任务了,以后即使师傅回到单位也没关系。”马辉说。

    截至目前,第五社区“法官工作室”共接待来访群众326人次,协调解决各类矛盾纠纷151件次,开展以案讲法课堂17次,已成为社区一张新“名片”。

    万里春说,在工作队和社区“两委”的共同努力下,第五社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法治化工作成效初步显现,法治思维推动服务群众的工作理念持续深入,法治力量开启基层治理的新格局逐步形成。

    第十三社区

    “红色商圈”

    实现融合共治新目标

    虽然今年的生意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让第十三社区沿街的活兔鲜鱼店负责人裴永贤欣慰的是,受益于社区工作队开展的积分兑换打折活动,店里的生意回升了不少。

    “在‘红色家园’小程序里有积分的消费者,到店消费时兑换积分,我们就给他们打折,从而带动了店里的人气,至少拉动了10%以上的销售额,我很满意。”裴永贤说。

    在第十三社区,因该活动而受益的商家越来越多。

    第十三社区辖区有186家个体工商户和21家企业,社区一直存在着党群活动阵地建设不完善、商圈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居商矛盾调解难等问题。

    该社区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曾宪东说,为化解这些难题,他们立足商圈实际,积极探索新方法、新模式,制定“党建引领、精准发力、融合共治”的工作目标,积极建设“红色力量·圈圈联盟”品牌项目,引领二百余家联盟单位、一千二百余名党员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在商圈发展治理中激发强大动力。

    党组织全覆盖是实现党建引领的基础所在。第十三社区工作队通过整合党务、政务、商务、社务等功能,设立商圈“红色驿站”,设置“红色教育阵地”“志愿者之家”“商圈培训课堂”等10个功能区,将党建元素与行政服务、志愿服务、创业培训等功能充分融合,为党员、群众、商户及企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服务。

    商圈发展得好不好,一直是工作队关注的重点。为让商圈更有活力,每年旅游旺季,工作队和社区党组织都会组织辖区商户定期集中在“红色驿站”共谋经营策略,开发特色菜、开展特色服务、开办特色活动。2019年,在“红色驿站”推动的营销矩阵带动下,社区商圈消费者人数同比增加1.5倍,营业额翻了三番。

    尤其是年初以来的疫情,商圈的商户和企业的经营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为此,工作队借助“红色家园”小程序平台,依托“红色力量·圈圈联盟”品牌,积极探索居民积分和兑换工作: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开展志愿服务等获得积分,辖区商户通过参加居民兑换积分优惠活动,自身又获得积分,再利用积分兑换社区设置的广告位等。

    “这样一来,居民参加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商家推行打折优惠活动的积极性、居民消费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大家都能获益,一举多得。”曾宪东说。

    “我今年在附近餐馆吃了好几次饭,通过兑换积分,打折幅度达到了百分之十几,还挺实惠的。”社区居民王莉说。

    不仅如此,工作队还按照疫情防控工作和复工复产要求,积极举办微型招聘会7场次,联系商铺房东及相关部门协调减免房租78.2万元、减免物业费用1.3万元、减免暖气费用20.9万元、为商铺办理小额贷款四百余万元,协调多家企业达成贷款意向,帮助辖区商户和企业解决了燃眉之急。

    此外,工作队和社区党组织还积极搭建互动交流平台,构建商圈、城管、物业、业委会、经营户五方协商机制,积极为商圈排忧解难。今年以来,通过联席议事机制,各方对长期以来商户反映集中的商圈道路拥堵、就餐高峰期停车难等问题进行了商议,达成统一处理意见,筹措十余万元专项经费,打通了众鑫商铺、东方花园商铺东西两头出口,解决了长期以来影响商户经营、困扰居民生活的“老大难”问题。

    截至目前,工作队先后向企业、商户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五十余条,帮助解决人员招聘、经营管理等难题121个。

    第十七社区

    “红色物业”

    探索为民服务新机制

    前段时间,第十七社区百盛佳苑的物业公司员工发现,有几栋楼的住户入户门与安全通道之间的防火门,被部分业主锁死了。

    “这道门属于公共设施,按规定是不能锁上的,否则就会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必须拆除。”物业公司负责人说。

    随后,他们安排工作人员上门做业主的工作,要求将锁拆除。然而,部分业主不理解、不认同,导致拆锁工作一时陷入僵局。

    无奈之下,物业公司负责人找到业委会、居委会的负责人寻求帮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说服了这些业主,拆锁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在第十七社区,社区、业主、物业三方塑造的新型关系正在成为解决物业难题的“法宝”。

    据第十七社区党支部书记邓平介绍,社区的三个小区均为近年来新建的,业主对小区环境和物业服务质量要求普遍较高,然而,在历年受理的民生诉求中,物业类问题占比高达70%,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党组织引领作用发挥不明显;物业公司服务事项不公开,服务质量不高;业委会监督履职不到位。

    为此,第十七社区工作队和党组织坚持问题导向,树立“党建引领,内修机制,外树形象”的工作理念,共同打造“物美同心·服务为民”红色物业党建品牌,不断提升物业管理服务质量。

    为让党组织在物业服务中切实发挥出战斗堡垒作用,社区党支部将物业服务融入城市基层党建这张“网”里,指导有5名正式党员的至信物业公司成立党支部。对党员仅有1名的怡佳园物业公司及无党员的天睦物业公司,社区党支部指派两名党建指导员进行“孵育”。经过半年多努力,辖区三个物业公司先后有4名物业员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为发挥好业委会对物业公司的监督职责,经过协调与法定程序选举,业主们重新选举成立了业委会,并组建了功能型党支部。此后,在物业管理活动中,重大事项由业委会党支部先召开党支部会议进行讨论,形成初步意见后再提交业委会或业主大会决定。

    “这种方式,改变了以往业委会形同虚设、走过场的情形。从根子上解决了业委会监督、制约物业公司行为的难题。”百盛佳苑业委会主任王新江说。

    但要想全面解决好物业难题,还需要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互相配合。为畅通三者之间的协商议事渠道,工作队和社区党组织推行了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工作模式:社区“两委”成员通过法定程序当选业委会委员,物业公司负责人及业委会主任被选为社区“两委”兼职委员,形成共商社区治理的良性循环。同时,还推动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联点单位和“大党委”成员单位、社会组织携手联建,共同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五方“合伙人”,“五方联动”协调运行机制今年已累计解决各类问题84件。

    在“红色物业”品牌的引领下,社区党组织还利用物业用房设置百盛佳苑党群服务点,为居民办理计生、民政、社保等业务,并提供水电暖物业费的缴纳等22项服务内容,打通了服务居民的“最后一百米”。

    今年以来,社区党组织还联手辖区物业公司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配备了纯净水直饮站、自助洗车站、电动车充电站等各类便民设施,并投入8万余元增设树木亮化灯、小广场增加郁金香灯带、更换绿地面积、增设健身器材、加装凉椅等。

    “‘红色物业’品牌的打造,让我们各方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对物业公司来说,既有有力的监督也得到了大力支持和帮助,使得解决问题的力度大大增强,物业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王新江说。

    “现在,物业公司真正做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辖区各族居民对物业服务的满意率和好评度节节攀升。”邓平说。

时间:2020-11-27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