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红色文化, 克石化初心不悔“扬帆远航”
张丽 丁恬甜

1959年8月,炼油厂第一套主体装置——15万吨/年常压(西蒸馏)建成投产。当年加工原油6.05万吨,上缴利润322.9万元。(本报资料图片)

    1959年,为满足克拉玛依油田生产用油需要,在戈壁荒漠上,伴着遍地梭梭和红柳,克拉玛依炼油厂(克拉玛依石化公司前身)应运而生。建厂初期,该厂年原油加工量只有15万吨。如今,克拉玛依石化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年原油加工能力600万吨的特色炼化企业,成为国内特种燃料油生产基地,也是中国石油最重要的高档润滑油、环烷基特种油和沥青生产基地,并于2019年建成了世界级环烷基产品基地。

    自力更生,矿务局党委决定建炼厂

    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第一口探井克拉玛依1号井完钻出油,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的诞生,也标志着新疆石油工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经过三年多的勘探开发,到1958年底,油田原油年产量已经达到78.7万吨。在油田以及矿区各项建设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由于克拉玛依至独山子原油输油管线尚未建成投产,油田生产的原油全靠汽车拉运到距油田150公里的独山子炼油厂炼制,同时矿区钻探施工、运输车辆、发电设备等所用的成品油全靠汽车从独山子运回,造成油田自用汽、柴油的需求量很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为了缓解自用油不足的矛盾,1958年3月,克拉玛依矿务局在运输处筹建了“三八炼油厂”,通过自制的蒸馏釜进行土法炼油。由于炼油工艺简单,生产的汽、柴油含硫量高,设备腐蚀严重,该厂生产时间不长就不得不停产。

    1958年下半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克拉玛依矿务局党委决定建立克拉玛依炼油厂(以下简称“克炼厂”),并成立了炼厂筹备组。

    1959年2月13日,克拉玛依矿区工程公司职工冒着严寒破土动工,自力更生,开始兴建炼油厂。在矿区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经过6个多月的紧张施工,1959年8月中旬,克炼厂第一套主体装置——15万吨/年常压蒸馏装置安装完毕。

    党建引领,基层堡垒激发强劲动能

    克炼厂建厂破土动工后不久,1959年4月,厂党支部委员会成立,紧密围绕炼厂生产建设,把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放在了各项工作首位。

    1959年年底,党支部共有正式党员30名,预备党员6名,其中,当年吸收预备党员4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5名。

    随着生产发展,基层单位和车间也不断增加,到1960年3月初,职工人数已增加到374名。全厂有党员56名,其中全年接收新党员20名。为了使组织机构与生产发展相适应,经矿区党委1960年4月24日第65次常委会讨论,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克拉玛依炼油厂总支委员会。总支下辖6个党支部,机关设立了职能股室。到1962年初,厂职工人数增加到879人,厂党总支下设党支部10个,共有党员147人。

    1962年2月25日,经矿区党委第175次会议讨论决定,成立克炼厂党委。

    1966年4月底,克炼厂召开首届党代会,45名党员代表及全厂179名党员参会,44名团员代表及全厂176名团员列席会议,会上做出了“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学大庆,学‘铁人’,加强以党支部为中心的基层建设,以军用油生产为纲,搞好炼油生产,把克炼厂建成大庆式企业”的决议。

    基层堡垒创造了强劲的发展动能,职工们以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与发展,到1965年,已初步建起了一个以炼制低凝原油、研发军用油品为主的生产基地。

    打破封锁,临危受命成功生产“争气油”

    建国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仇视新中国的诞生,纷纷对中国的物资实施禁运。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因意识形态分歧致使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专家,撕毁经济援建合同,中断对我国的物资供应。特别是苏联停止向大连石油七厂供应其第二巴库原油,使我国低凝润滑油生产受到很大影响。

    1960年初,石油工业部向克炼厂下达了试制车用机油的任务。1960年入冬前铁道部告急,一直由苏联供应的火车冬用车轴油断绝来源,我国北方冬季铁路运输面临中断的险境。为此,石油部又向克炼厂发出命令,迅速研制火车冬用车轴油。

    生产车用机油、润滑油——这不仅是一项紧急的生产任务,更是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

    在一无生产设备、二无技术资料的困难情况下,克炼厂职工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打响了一场研制和生产“争气油”的攻坚战。

    试制组的工人将4个小铁釜架在露天下开始炼油。经过近五十天的苦战,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在总结17次失败经验的基础上,终于在小铁釜里用常压渣油试炼出汽油机油,为新疆石油工业的发展解了燃眉之急。

    但由于设备过于简陋,每炼1釜就要清1次焦,花时费力,所以机油的产量很少,只能部分满足需要。为此,克炼厂生产的汽油机油也只能由矿务局局长和总工程师控制供应。

    冬用车轴油、机油的成功生产,打破了国外封锁,解决了国家经济建设和油田发展的急需,这些产品被职工们自豪地称为“争气油”。

    1959年8月到1961年底,克炼厂不仅满足了油田生产所需,还解决了国家经济建设的急需用油。

    科技创新,党员带头啃下科研“硬骨头”

    1962年9月,石油工业部党委从兰州炼油厂抽调翁振渊博士,来克炼厂主持新产品研发工作。翁振渊到厂后,被任命为克炼厂厂党委委员、副厂长,主抓新产品的试制工作。

    依托新疆油田生产的低凝原油,在翁振渊博士的带领下,老一辈克石化人利用“三缸加一棒”的简陋实验装置,苦战4年,成功研制出了航空液压油、低凝枪栓油等一大批国家急需的特种油,为军队助力,为国家立威。原石油部领导赞誉为:“破帐篷里闹革命,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

    1964年,尽管专门负责油品科研任务的人员比上年减少了17人,但他们同样完成了8个新品种的研究试制任务。使45号变压器油、汽车机油、仪表油、北方车轴油等5种产品正式投入生产。同时,还完成了其他油品的研制任务,向有关单位送出试用、使用和鉴定的油品大样12个、小样44个,质量达到或超过了国家标准,有些指标还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

    例如,719厂来信反映:克炼厂生产的冷冻机油降温速度快,只要两小时,而苏联油降温需3小时。经石油研究院台架试验:克炼厂生产的变压器油,有些指标已超过苏联、美国的商品油。

    1965年底,石油部副部长孙晓风到厂视察中型试验车间时,高度评价:你们茅草棚里闹革命,“三缸一棒”搞科研,真是“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

    为了更多更好更快地开发低凝油品,大规模加工低凝原油,经多次与局有关领导和处室切磋商议,取得领导和有关处室的支持,使克拉玛依油田的各种低凝原油在全国首次实现了分采、分集、分储、分输、分炼。

    从此,克炼厂开始大量加工低凝原油,生产低凝石油产品。

    扬帆远航,励志建成“百年特色炼厂”

    进入上世纪八80年代,克炼厂年原油加工能力由15万吨提高到45万吨。1991年,年加工量首次突破100万吨。

    进入新世纪,2004年12月14日,克石化一次加工能力达到了500万吨/年。

    2007年,稠油集中加工、环烷基润滑油生产、高等级道路沥青生产、低凝柴油生产“四大基地”基本建成。

    2011年,原油加工量突破500万吨,营业收入突破300亿元。

    2012年,由克石化牵头申报的《环烷基稠油生产高端产品技术研究开发与工业化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19年11月11日,克石化建成世界级环烷基产品基地,高档润滑油年生产能力100万吨。

    截至2020年,克石化可生产190多种产品,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41件,70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集团公司和石油石化行业协会科技成果奖。成为国内特种燃料油生产基地,也是中国石油最重要的高档润滑油、环烷基特种油和沥青生产基地。

    克石化六十多年取得的辉煌成就,源于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克石化人初心不悔、勇于拼搏、砥砺创新的结果。

    面对未来,克石化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建成“百年特色炼厂”的宏图大愿中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克拉玛依石化公司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克拉玛依市简史》)

 

时间:2021-05-18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