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决策结硕果, 准噶尔盆地“全面开花”
周芳

1979年6月,各路大军会战百口泉。(本报资料图)

    克拉玛依人是迎着一个个巨大的困难跨入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从那个时期开始,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几乎步入了近二十年的停滞阶段。

    1978年,是一个载入共和国史册的年份。这一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如同人们在克拉玛依1号井被发现前的所有期待与焦灼一样,此时,历史又一次将“在勘探上寻求新的大发现”推向了时代的前台,承担起了所有克拉玛依人的希望。

    大的方向确定之后,勘探的首战目标又该锁定在哪?石油管理局将目光聚焦在了百口泉地区。继百口泉油田会战后,勘探战线好戏连台。从西北缘挥师东进,从发现“帽檐”到探明火烧山……准噶尔盆地“全面开花”。

    党的会议指方向

    勘探开发得恢复

    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两降一升”的调整会战上,加上后来的10年“文革”,让克拉玛依这艘本该乘风破浪的航母足足徘徊了近二十年。

    1977年,克拉玛依油田的基本规模是350平方千米含油面积,3.2亿吨地质储量,含油区块仅限于克拉玛依与白碱滩之间,其余则散落在车排子——夏子街地区。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面对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克拉玛依振翅欲飞。油田发展将扩大勘探领域、增加原油储量作为重中之重。

    1978年8月31日,在石油工业部召开的全国油田领导干部会议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经委主任康世恩表示:石油工业的首要问题,是要加强勘探,发现新油田,找到更多储量。

    而针对新疆石油管理局,他强调:要彻底搞清楚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地区的地质情况。

    面对这一发展机遇,原石油管理局局长张毅的话一针见血:显而易见,克拉玛依要想借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再创辉煌,必须首先掀起勘探的第二次大飞跃;而增储上产的关键是实现断裂带含油面积的连片复苏。

    储量,储量,还是储量!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克拉玛依油田第一次真正举起了“勘探第一”的大旗。

    党的政策春风拂

    挥师会战百口泉

    改革开放为克拉玛依油田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克拉玛依人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更是抓住机遇谋发展。

    “十年文革”席卷,共和国饱受磨难;拨乱反正,共和国经济建设“跨骏马”。百口泉会战,是克拉玛依人奉献给共和国的一份促进经济建设的“大礼”。

    此前的种种数据和迹象表明,百口泉是一个具有较高工业价值的油气富集区。

    1979年2月7日,新疆石油管理局党委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的第一仗放在百口泉。

    1979年3月16日,新疆石油管理局成立了百口泉会战指挥部,总指挥由副局长任荣堂担任,副指挥由宋汉良、傅庆和等人担任。一场具有开创性的会战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3月29日,新疆石油管理局党委召开誓师大会,号召全局各族职工全力以赴投入百口泉会战,鼓励全局职工“为油大干有理,为油大干有功,为油大干光荣,为油立功者受奖”。大会还特别抽调党员干部组成23个蹲点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处级干部带队,干部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

    同年,石油工业部党组会议提出:“生产建设要从拼体力、拼设备的落后状态,转移到大搞技术革新,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上来。”

    为贯彻这一精神,百口泉会战指挥部对钻井提出要求:向新技术要速度、要进尺、要石油;实现科学打井,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普遍推广、普及钻井“三大技术”:高效率喷射式钻头、低固相优质轻泥浆、高压喷射钻井。

    在实际会战中,由上述“三大技术”带来的效益也得到了显著的发挥。

    当时,共有11个钻井队被批准采用高压喷射钻井技术,这11个队实现了一月打一口井的高速。其中6支钻井队在8口井上创造了20天到15天打完一口井的最新纪录。32735钻井队更是用126天的时间,就突破了万米大关。

    事实证明,百口泉会战是一场高速度、高水平的开发会战,实现了“大干苦干90天,拿下探井30口,日增原油1000吨”的会战目标。历经1958年钻机立体搬迁“当日搬家、当日开钻”的技术革新创举,再加上百口泉会战的成功实践,克拉玛依人的三个“三当”精神由此形成,这是对党员干部职工事不过夜、甘于奉献、勇于创新作风的最好诠释。

    1979年8月24日,新华社电讯中对百口泉会战的成绩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一个新区的创建,仅用90天完成第一期工程,这在过去同样规模得要几年的时间。

    党的干部敢决断

    创新思维扩战果

    1979年6月,百口泉会战进入第二个阶段。

    此时,进一步扩大探明储量的紧迫任务让地质人员开始了另一项重要工作——探明百口泉油田的外边界。

    但自会战开始以来,就存在着一个困扰地质人员的关键问题:百口泉油田西侧的克—乌断裂带具体位置无法确定。

    在步步紧逼的扩大储量任务之下,对于探寻断裂扩边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但显然,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出击。在那个刚刚经历了拨乱反正的年代,对于物质的缺乏仍是人们面临的首要难题。而自克—乌断裂带认识形成二十多年来,准噶尔盆地的钻探一直局限在断裂范围内,如果此次扩边失败,将会对石油管理局原本就不宽裕的财力、物力造成损失。

    到底是扩、还是不扩?对这个势必将承担风险的决策,党的干部宋汉良勇敢地站了出来。

    作为百口泉会战副总指挥,他专门召开会议听取各方意见后果断决定:选取西扩井排上的1060井先钻,如打到断层,再确定后续井位。

    1979年8月29日,1060井完钻。

    事实证实了克—乌断裂的剖面形态上陡下缓,越到深部越平缓,甚至可以缓到二十多度,呈“帽檐式”,由此产生了断裂带属于“逆掩断裂”的新论点。

    1060井断裂探边的成功,也拉开了百口泉勘探向纵深发展的帷幕,一场研究大断裂带、勘探大断裂带的战斗在百里油区打响。很快,会战指挥部在扩大的帽檐范围内又部署了三十多口开发井,每口井均获日产40至60吨的高产油流。

    “帽檐构造”的发现使百口泉油田的边界外扩了一千余米,新增高产含油面积8平方千米,新增三叠系石油地质储量1300万吨,极大地扩展了含油范围。

    而更为关键的是,它使人们对克—乌断裂带成藏条件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正是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人们逐步搞清了克—乌断裂带上陡下缓的特点具有普遍性,是一个呈交错叠合关系的复合含油区,从而带来了此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勘探的大突破。

    国家领导予肯定

    殷殷希望促发展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东部的大庆、胜利等主力油田上产的脚步却出现了放缓的迹象。面对无数国人的期待,如何解决全国石油紧缺这一急迫问题?国务委员康世恩和国家石油工业部的领导将寻找新增储量的目光再次转向了克拉玛依——这个新中国的第一个大油田。

    形势的发展又一次将克拉玛依推到了聚光灯下,连中央领导人也在关注着克拉玛依。

    1983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考察克拉玛依油田。在为克拉玛依的题词中,胡耀邦这样写道:“能源是实现我国四化建设的命根子,努力勘探和开发更多石油的同志们无尚光荣。向排除万难、奋斗不息的石油战线全体同志致敬。”

    仅仅3个月之后,国家石油部领导来到新疆,就新疆油田的重大发展问题做专题调查研究。新的储量需要新的勘探领域、需要发现更多的新油田。

    然而,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技术和认识上的局限,准噶尔盆地只是在西北缘克—乌断大裂带范围内进行勘探。面对新一轮的发展需要,克拉玛依油田“走出西北缘,寻找新油田”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党的正确决策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克拉玛依人以百口泉会战为历史转机,走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从准东会战的大获全胜,到彩南油田、石西油田、呼图壁气田等油气田的陆续发现,实现了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开发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到东部,再从腹部到南缘的全面开花,加快推进了克拉玛依油田向千万吨油田跨越的步伐。

 

时间:2021-05-11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