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战士洒热血, 清流浸润克拉玛依
张冰

参战职工敲锣打鼓,庆祝百—克水渠首段竣工。(本报资料图片)

    打开《克拉玛依市志》,有这样一组数字——

    1957年至1961年,克拉玛依市累计年平均蒸发量为3008.9毫米,是同期降水量的20.8倍。1961年,年蒸发量达4076.3毫米,1962年,年降水量仅58.5毫米。

    这些枯燥的数字道出一个事实:克拉玛依严重缺水!

    水,是关乎克拉玛依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1960年1月28日,在党的领导下,承载着克拉玛依人希望的百—克水渠正式动工。水渠全长77.5公里,土方量92万立方米,耗时34万个工日,三千余人参与建设。1961年2月,水渠全线通水,每天向克拉玛依输送5万立方米的淡水,是克拉玛依名副其实的“母亲渠”。

    这一渠清泉,不仅改变了克拉玛依缺水的命运,也永远滋润着克拉玛依儿女的心田。

    临时党委迎难上

    百-克水渠工程以百口泉为水源地,将钻井采出的地下水通过引水渠汇集到沉沙池。然后通过输水干渠输送至水库和枢纽泵站,再通过分水渠道输送到克拉玛依市的主要生产区和居民生活区。

    为确保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天气里水流畅通,混凝土浇筑的暗渠深埋在地下两米以下,有9处穿山渠道,最长的一千多米,最深的距地面21米,总土方量一百多万立方米。施工难度可想而知。

    1960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党委和矿区党委将修建水渠作为年度重点工程中的“重中之重,急中之急”,成立水渠指挥部和指挥部临时党委,由管理局副局长兼克拉玛依矿务局局长、克拉玛依矿区党委代第一书记秦峰任总指挥,克拉玛依矿区党委书记赵炎任党委书记兼指挥。

    1960年1月28日,农历春节初一的鞭炮声响过后,200个爆破点汇成隆隆的炮声,宣告百-克水渠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这一天,三千多名来自克拉玛依矿务局和独山子矿务局的修渠大军,以“在工地上放炮吃饺子”的豪迈行动开始各自的施工。第一道工序是开挖土石方,工作量集中在渠道、沉沙池、高地水库工地。冰天雪地里,大锤、钢钎打出炮眼填充炸药爆破,然后使用十字镐、铁锨等简单工具刨石挖土,依靠人工抬、小车推、担子挑搬运土方。

    虽然气温低至零下三四十摄氏度,但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白天炮声隆隆,锣鼓喧天(进行宣传鼓劲),夜晚篝火通明(用来烤化冻土以便施工)。挖掘设备本来就少,有些地段还派不上用场,大部分土石方只能靠人工一锨一锨地挖。在保质量、保安全、保工期的劳动竞赛中,有人白天干了晚上还干,被干部发现劝回帐篷后又偷偷遛回工地接着干;有人在冰天雪地只穿件衬衫竟然干得汗流浃背……

    第二道工序是进行沉沙池、渠道、水库的混凝土现场浇筑。经过边学习、边实践的技术练兵,在兄弟单位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下,现场施工逐渐克服质量要求高与施工队伍技术水平低的矛盾,提高了操作技术和工程质量。但工期逼人的形势仍然沉重地压在指挥部领导的心头。原定“五一”完工,后改为“七一”完工,眼看“十一”竣工也无法实现,赵炎只得屡次在党委会上作检讨。

    1960年9月,时任国家石油工业部党组书记余秋里来到克拉玛依检查工作,仔细视察了水渠工地后,对赵炎说:“不要作检讨,这么大的工程两年完成也是很大成绩,也应该受到表扬!”

    来自石油工业部党组领导的肯定,被看作对修渠职工艰苦付出的高度赞扬,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加快了建设进度。1960年底,百口泉至白碱滩的输水渠道建成并开始试水。

    党员干部做表率

    1960年2月19日,是全线大会战的关键。在克拉玛依基建指挥部党委领导下,这一天,全线共挖土37000多立方米,平均每人挖土17.6立方米,有9个人突破了百立方米大关,创造了开工以来的最高记录。

    寒冬之后,没多久就是酷暑。戈壁滩上骄阳似火,远远望去,一串串“火苗”好似从地下冒出,工地上的人犹如置身火海之中。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工地开展了各类群众性生产竞赛,从党委书记到工人,从汽车司机到炊事人员,大家都夜以继日地奋战着。

    盖板是水渠渠道工程中的主要结构之一,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必须能够承受渠道上部全部覆土的压力。按照原来设计的槽形盖板,每公尺渠道盖板要加7公斤钢筋,用19公斤水泥,而全线就需要盖板66000公尺,能不能想办法制造一种既保证质量又能节约原材料的盖板呢?

    1960年3月初,水渠指挥部临时党委书记赵炎接到了盖板预制厂下放干部锺定树的一封信,锺定树在信里提出了制造一种新型“薄壳”盖板的建议。赵炎看了以后,认为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建议,多次组织有关人员召开研讨会。

    为了解决这一复杂的技术问题,赵炎到预制厂和工人们共同研究试制。经过多次改进,又做了多次荷载试验,终于制成了新型“薄壳”盖板。

    新型薄壳盖板可以节约15%水泥和20%钢材,钢筋的加工量也大大减少,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还有效节约了资金成本。

    党员干部以身作则,掀起了水渠建设的新高潮。设计人员纷纷走出设计室,深入现场,和工人一起发现并修改了许多原来设计不合理的地方,节约了大量资金;大队长王庆居和六连连长任国均积极响应指挥部党委号召,深入混凝土施工队,和工人一起劳动、一起研究,成功用“原渠壁代替外模板”,节约了一千多立方米木材,有力提高了工程质量。

    英雄长眠渠水旁

    施工中,最令人痛惜的,是生命的付出!

    1960年3月25日下午,一大队三连二排五班米吉提、那扎克、吐木拉西木、吐提克等人组成的放炮班,像往日一样按时来到二号隧道竖井出工。他们的任务是打炮眼、放炮。

    二号隧道长约一千米,为方便施工,隧道中间开了两个竖井、4个工作面,并向两头打进。那天下午,负责装炮点火的是那扎克和米吉提。装完炮后,为了安全起见,副班长那扎克让米吉提先上去,自己去接线,他准备接好线再上去,他们一起推闸放炮。

    19时30分,工作即将结束时,负责施工的吐木拉西木和吐提克爬出了竖井,米吉提也正登着软梯朝井口攀去,留在竖井口底的只剩下点炮人那扎克了。突然,只听得一阵巨响从竖井底传来……

    “不好!出大事了!” 米吉提来不及反应,从软梯上重重地跌到了竖井底。当人们赶来时,扎那克已血肉模糊,心脏停止了跳动。而米吉提被巨大的气浪冲落井底,小腿严重受伤。

    那扎克接线的一刹那,4炮齐响。惨剧发生了。

    那扎克是百—克干渠上牺牲的第一名职工,牺牲时年仅19岁。

    为修百—克干渠,先后有11名石油工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牺牲在了修筑水渠的工地上。他们都是党的战士,他们为了给克拉玛依引来生命之水,甘洒热血。

    新疆石油局水电厂水渠维护队一班班长刘光浩带领全队各族职工常年工作在水渠沿线,精心维护渠道的畅通。从1961年到1966年,刘光浩一干就是6年。那段时光里,他在暗渠中匍匐前进了180公里,手肘和膝盖时常布满伤痕。“水渠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克拉玛依人用心血、汗水甚至是生命换来的。流失一滴水,都是犯罪。”对刘光浩来说,水渠就是他的生命。

    对那一代克拉玛依人来说,水渠何尝不是他们的生命呢?

    时光荏苒,纵然这渠碧波如今已退出历史舞台,克拉玛依人也永远不会忘记一级党委曾为了造福百姓表现出的责任和担当,更不会忘记那三千余名党的战士的英勇付出。

 

时间:2021-05-10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