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中央的号召下, 全国支援新城市崛起
唐晓芳

1959年10月的克拉玛依,这是在戈壁荒滩上建立起的城市雏形。 (本报资料图片)

    1955年10月29日,黑油山一号井喷油。1956年4月,克拉玛依石油会战拉开大幕。1958年,克拉玛依原油生产正式列入国家计划。

    伴随着油田生产的迅猛发展,克拉玛依油田的职工和家属人数剧增,矿区规模不断扩大,如何妥善解决好职工和家属的衣、食、住、行问题,成了新疆石油工业决策者思考的问题。

    于是,将克拉玛依建设成为一座城市的构想,提上了议事日程。

    党的号召全国响应

    1956年5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报道《迅速支援克拉玛依油区》,指出“大量器材堆积在国境线口岸上,不能及时运到工地……开发新油田,单靠新疆石油公司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有全国的支援”。5月23日,《人民日报》再发社论《加速发展石油工业和石油勘探工作》,呼吁“全国更多部门进行配合”。

    国务院迅速组织13个部委支援克拉玛依,全国16个省市区的35个城市的工厂、企业为克拉玛依生产各种急需的设备,同时从苏联、民主德国、罗马尼亚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口大批油田急需的钻探设备和器材,也源源不断运往克拉玛依。

    同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指示,全疆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和全疆人民支援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当时,自治区迅速成立了人民委员会专门工作组,从各单位抽调了五百余辆汽车,抢运积压在边境口岸的1.5吨石油物资。

    1956年9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支援克拉玛依和柴达木油区》,从交通运输、机械修理、通讯联络、房屋建设、医疗保健、主副食品及日用百货等6个方面提出支援克拉玛依油区的具体内容,“要求各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

    在“全国支援克拉玛依”的号召下,1956年至1957年,自治区交通厅运输局先后派出623辆汽车,承担修筑独克公路沙石料运输和克拉玛依油田物资的长途运输,共完成货运量35万吨,货物周转量5000吨任务。

    石油工业部也迅速调集大批力量,支援克拉玛依油田建设,石油部运输公司第一运输大队进驻独山子,第三运输大队进驻乌鲁木齐,担负起克拉玛依油田物资和油品运输任务。延长油矿、玉门油田、四川石油管理局抽调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参加克拉玛依油田建设。

    中央军委也对新疆石油工业尤其是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建设提供了人力物力支持。

    党的机构更加完善

    克拉玛依油田大规模开发后,各方面干部大量增加。要想油田发展得好,必须加强党对企业各方面的领导。新疆石油公司深知这一点,并采取了必要措施,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首先,将党的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以及工会、共青团组织的机构和专职人员纳入企业编制,提高了政工干部在企业中的地位,建立了一支较为正规的企业专职政治工作队伍。

    其次,加快发展党团员数量,健全组织机构。随着转业军人及专业队伍的成批调入,在人员大量增加的同时,新疆石油公司的中共党员大量增加,公司发展新党员的步伐随之加快。

    新疆石油公司成立初期,1955年3月有党员368人,14个党支部。1955年新发展党员215人。到1956年5月底,党员人数发展到1739人,有党支部48个、党总支8个、基层党委和分党委3个。到1958年底,新疆石油管理局有党员4107人,党支部发展到314个,各车间、井队基本都建立了党支部、工会组织和共青团支部。

    党团员和工会会员人数的快速增加和组织机构的不断完善,为实行党的集体领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大规模勘探和开发克拉玛依油田准备了一支必不可少的政治骨干队伍。

    党的领导作用凸显

    1956年6月16日至26日,中国共产党新疆石油公司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乌鲁木齐明园召开。

    大会召开前夕,石油工业部6月12日电告:国务院批准新疆石油公司改称为新疆石油管理局,所以这次代表大会也称中共新疆石油管理局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通过的决议指出:加强克拉玛依至乌尔禾油区钻探工作,迅速扩大储油面积,在今后两三年内基本探明克拉玛依到乌尔禾油区的储油情况,取全取准开发设计资料,争取油田早日投产是公司党委的一项艰巨任务;党组织和各部门的工作重点必须转向克拉玛依地区,必须首先满足这个地区的需要。

    这次大会是在大规模勘探开发克拉玛依油田热潮中召开的,是一次鼓干劲、定目标的动员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援者为了新中国的大油田,不畏艰苦条件,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汗水、热血甚至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壮歌。

    1956年春夏,1.5万名石油勘探开发大军来到黑油山下参加石油大会战。

    为了保证生产上的用水需要,职工们用水只能定量供应,每人每天饮用和洗漱的水总共只有一暖瓶。经常是一盆水洗了脸又洗脚,沉淀后再用来洗衣服,最后用来撒地。

    12级大风常常一刮就是24小时。狂风来袭,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屋顶被掀起,汽车被刮翻,人也会被刮走。1956年11月的一场12级大风,将职工宿舍迎风一面的窗户全部打烂,导致两千多人没有地方睡觉。

    作为“石油尖兵”的野外石油地质勘探工作者,面对的困难更大,条件更艰苦。1958年8月11日至15日,库车地区连续3次遭受特大洪水袭击。在依奇克里克进行野外作业的113地质队队长戴建、队员李越人,在轮台吐格尔明进行野外工作的114地质详查队实习员李乃君、杨秀龙,在北喀拉玉尔滚山北斜坡工作上工作的115地质详查队测点计算员周正淦,不幸遇难。这年9月25日,杨虎城的女儿杨拯陆和队员张广智在三塘湖盆地遭遇暴风雪突袭,再也没有回来。杨拯陆被授予“党的好儿女、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张广智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党的支持建立新城

    1957年1月24日,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决定成立克拉玛依市,并报请国务院批准进行建市的筹备工作。同年3月18日,国务院同意成立克拉玛依市筹备委员会。6月18日,以只金耀为主任,孙自力、阿不拉海提为副主任的克拉玛依市筹备委员会开始了建市的筹备工作。同年6月20日,克拉玛依市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

    1958年4月23日,自治区人委向国务院提出《关于建立克拉玛依市的请示报告》,同年5月29日,国务院第77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设立克拉玛依市的决定》。划定克拉玛依市的行政区域包括克拉玛依、独山子、乌尔禾、百口泉、红山嘴、前山涝坝、白碱滩、大拐、中拐、小拐等地区。

    1958年7月25日,克拉玛依市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宣告克拉玛依市成立。

    自此,在祖国西北的戈壁荒滩上,在党中央的号召和领导下,在全国各地的支援下,一座新兴的城市——克拉玛依拔地而起。

 

时间:2021-05-08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