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辟地创伟业
李雪松
    编者按: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不出油、不死心”精神的感召和引领下,一代代石油人怀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坚定信念和报国情怀,扎根茫茫碱滩,转战天山南北,鏖战沙漠戈壁,风餐露宿、栉风沐雨,硬是从“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地方牵出了滚滚油龙。这种大无畏的革命主义精神,至今仍然需要,而且永不过时。往事如歌,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几件国家一级文物,再次重温那段如火如荼的光辉岁月……

文物样貌:黄占熬自制工具材质为铁制,工具书材质为铁、纸。分别自制铁书皮、自制椭圆铁片桶、自制铁皮剪刀、自制生铁扳手、自制圆规等。

    黄占鳌自制工具及工具书

    1935年3月出生于甘肃玉门的黄占鳌,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动手能力却极强。黄占鳌1954年2月1日参加工作,195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2月-1956年8月在甘肃玉门石油局工程公司工作,1956年8月-1989年12月在新疆石油管理局油田建设工程公司电气队从事铆工到退休。黄占鳌是油田建设工程公司金属加工车间的一线工人,在工作中踏实肯干、爱岗敬业,为了便于工作,他经常制作各种工具和用具。为了保护非常珍贵的工具书,他动手给其特别制作了铁皮封面,他还自发研制了椭圆铁片桶、铁皮剪刀、生铁扳手、圆规等多种结实耐用的铁制工具,被同事们尊称为“铆工王”“万能工”。这些工具和工具书一直由他使用到退休并收藏在家中,除水桶、铁皮书有少量铁锈外,圆规、剪刀、扳手都保存完好。

    2007年11月,克拉玛依矿史陈列馆(现克拉玛依博物馆)工作人员刘伟、颜琪等人到市油建南村黄占鳌家中将这些物品征集而来。 2011年6月13日,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和自治区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成联合鉴定组,鉴定确认为国家一级文物。

文物样貌:该电子管收音机为青工乌马尔江的个人物品,材质为木金属复合材料。颜色为黄、土黄、浅褐、深褐等,纵35.5厘米,横53.5厘米,厚24厘米,近似长方体,正面有两个操作钮,用于调频、收听节目。

    武汉牌电子管收音机

    1955年,年轻的乌马尔江在独山子矿区参加了原油开采工作,和许多年轻人一样,乌马尔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为了能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和更广阔的世界,他与家人节衣缩食,购买了这台622-581武汉牌电子管收音机。乌马尔江调入克拉玛依后,将这台电子管收音机带到克拉玛依,有了这台收音机后,矿区周边的干部群众经常用它收听新闻,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在克拉玛依建市初期起到了宣传及了解信息的作用。后来,乌马尔江因工作需要调入克拉玛依石化厂工作,于2010年病故。2007年9月10日,克拉玛依矿史陈列馆(现克拉玛依博物馆)文物征集人员刘伟、骆芳走访克拉玛依市光明新村乌马尔江家中时,将这台电子管收音机征集而来。2011年6月13日,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和自治区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联合组鉴定确定为一级文物后入藏。

文物样貌:小翻领、蓝色竖条棉布上衣,有两个斜插口袋、左胸部印有白色“石油”二字,字体为黑体字,背后有两根收紧带。工作服纵长77厘米,横长47.5厘米,袖长60厘米,重2.18公斤。

    石油职工早期棉质工作服

    这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带竖条纹的棉质工作服,当年在“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的歌曲感召下,无数热血青年、部队官兵,奔向自然条件恶劣、生活无比艰苦的石油前线,当他们穿上这件印有“石油”字样的工作服时,无不感到光荣和自豪。此件棉上衣,为上世纪50年代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开发初期石油工人所穿的棉质工作服,是第一代石油工人最典型的着装,是用于油田生产中防寒、防潮、防静电的劳保工作服,每三年交旧领新,因为一穿要穿三年,石油职工们都很爱护和珍惜它。

    2007年8月,克拉玛依矿史陈列馆(现克拉玛依博物馆)文物征集人员皮国胜、蔡朝晖走访井下作业公司时,几经周折征集到了这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物品。2011年6月13日,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和自治区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成联合鉴定组,鉴定确认为国家一级文物。

 

时间:2021-02-04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