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日报--精品新闻赏析

版面

点击查看大图

(刊载于《克拉玛依日报》2019年9月30日B06-B07,作者:唐跃培,闵勇)

  这是一个主题鲜明、匠心独具、精雕细刻,且经得起慢慢品味、经得起时光冲刷的版面。这个版面的特点有——

  1、以小见大,主题突出。歌颂共和国70年成就的报道大家都在做,但巧妙地以小见大、把主题强烈地凸显出来的图文报道很少见。该版完全以一座城市方方面面的影像对比使读者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又以简短的点睛文字升华主题,完美地实现了用一滴水反射出太阳光辉的效果。

  2、构思奇特,新颖大胆。在一个四开通版上用80张图,这本身就是一个疯狂的创意。而这80张图通过井然有序而又密不透风的设计排列后,又可以看作只有“今”和“昔”两张大图。进一步展开通版,又可以把整个通版看作以“今昔”为名的一张大图。这一匠心独运的构思设计,让人不禁产生今昔沧桑起巨变、风云尽收咫尺间的阅读快感。

  3、结构严谨,对比井然。这个版上分别用了今昔各40张图片进行对比,但这各40张图片并不是随意摆放的,它们分别按市容市貌、工作场景、地标建筑、绿化美化、民生建设、市民生活6项内容进行对照性竖排。把整个版面对折后,克拉玛依的上述6个方面的今昔场景就严丝合缝地贴在了一起。

  4、精雕细刻、细节生辉。整个版面除了上述3点体现了精雕细刻之美,还有不少可圈可点的细节打磨使版面增色——

  ①标题的简洁大胆,就“今昔”两个字,似乎什么也没说,但又什么都包含其中。而且,标题的简短,也避免了文字占位过多对把整个版面设计为一张大图片这一构思的破坏。

  ②说明简洁有力,一个通版的说明不足两百字,已很大胆,而且不足两百字就概括了今昔的变化,揭示了主题。还用“对仗”的方式分为两段,铿锵有力,言有尽而意无穷。

  ③标题与说明安排的位置,今、昔及两段说明刚好对称地占了两张图片的位置,这个位置安排在版面上方的左右,仿佛两只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静观沧桑巨变。

  ④标题和说明区的色彩也很考究,都以红色铺底,寓意无论今昔共和国都是红色的。“昔”字用沧桑的灰色,是表示共和国创业之初百废待兴、白手起家,一切都还是粗陋艰难;“今”字用充满活力的绿色,是表示经过70年的建设,共和国已进入了绿色发展、风景如画的美好阶段。

  ⑤ “今”部分的40张照片全为彩色,但在色调选择上也很讲究,强调彼此色调的协调和谐,这样才会产生这40张照片组合在一起又可以看作一张大图的美感。

 

点击查看大图

绿化,为克拉玛依证明

(记者 崔文娟)

  盛夏的克拉玛依,从城区北边厚实的防风林带到草木繁盛的老城区,从风光秀丽的克拉玛依河景区到绿草茵茵的城南新区,从空中俯瞰,就是一幅“半城楼宇半城绿”的长卷。

  “没想到克拉玛依这么美:天蓝树绿水清景美,真是塞外江南。”8月26日,一位叫崔良成的游客,在游览克拉玛依城区后这样感慨道。这位家住西湖边求是村的游客笑着说:“看来《克拉玛依之歌》要改改歌词了。”

  音乐家吕远1958年创作的《克拉玛依之歌》里,那句“你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歌词,实实在在是当年克拉玛依的真实写照。地处新疆西北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克拉玛依,年降水量平均9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900毫米。

  因此,虽然贵为共和国的“石油长子”,但从1955年发现油田到2000年引水工程竣工前的45年里,克拉玛依一直处于缺水的困境。

  绿化部门每年只能“以水定树”,不敢扩大种植数量,加上克拉玛依市城区建在戈壁滩和荒漠上,土壤贫瘠,盐碱含量高,树木成活难,生长速度更是异常缓慢。

  在党中央的关怀和自治区的支持下,2000年8月,克拉玛依市投资五十亿元的引水工程胜利竣工。

  告别了缺水的历史,克拉玛依大规模的城市绿化开启了,灰突突的面容逐渐被绿色填充。

  经过十多年的植树和城区改造,昔日尘沙遍地的戈壁矿区小城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充满绿色、愈发婀娜多姿的新城。

  党的十八大以来,克拉玛依市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启动了“大绿化工程”“荒漠化治理”等生态项目,以防风治沙为重点,建设造林减排基地及周边大型防护基干林,建成“环城市外围生态圈”。

  截至2018年底,克拉玛依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上升至43.43%,全市绿地面积增加到11.57万亩,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17平方米,各项绿化指标全疆领先,并形成了“一条河、一片湿地、四片森林、六个湖泊”的生态系统,城市“颜值”越来越高。

  克拉玛依的荣誉接踵而至:西北第一个地级“全国文明城市”、新疆首个“国家生态区”、国家园林城市。

  而克拉玛依油田在成为西部第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后,原油产量一直稳中有升,并陆续发现了玛湖和吉木萨尔两个十亿吨级的大油田,正在成为中国石油战略的现实接替区。

  今年开春,克拉玛依市又一次全民植树,栽植乔灌木约76万株,花卉201万株,攀援植物2.3万余株。

  如今的克拉玛依,正如著名学者易中天在《克拉玛依赋》中所写的那样:“阡陌纵横,旗卷绿浪。是塞北却似江南,无渔舟而有晚唱。妩媚千姿,可比绿野将萌;风情万种,最是华灯初上”。

克拉玛依:绿化样本

(作者 胡林)

  驱车驶向克拉玛依市,感受从荒原到绿城的巨变,常常让游客们啧啧称奇。

  从寸草不生的戈壁荒原,到树木半城的西部绿洲,克拉玛依人只用了短短60余年。

  如今的克拉玛依,已是国家园林城市,荣获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并已成为新疆首个“国家生态区”。

  慨然回首,克拉玛依人在播绿中融情。

  1955年克拉玛依一号井出油后,石油会战队伍从全国各地云集克拉玛依。然而,对戈壁大漠之苍凉的欣赏很快成为被单调黄色重重包围下的焦灼,人们与漠风与狂沙抗争,人们渴望生命的绿色。大家纷纷从遥远的家乡带来了树苗栽在门前,用百里外拉来的水一点一滴地浇灌着它们。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有终身磨灭不去的印象:工业废水因技术所限过滤不彻底,在树坑中堆涌着黄色的泡沫并散发的难消的恶臭,于是大街两旁的榆树只能在干渴和恶臭两个模式间来回切换。即使这样,为了绿色,克拉玛依人毅然忍受了恶臭。

  当年,这样的故事一再发生:见到清洁工为了整洁拔掉了林带里的杂草,有些市民就上前怒怼:再难看它也是绿色啊!

  匮乏产生渴望。因为缺水少绿,克拉玛依人对树木用情至深。

  怡然回首,克拉玛依人在播绿中造美。

  千禧之年,克拉玛依人引水成功。河水流淌、碧波荡漾,克拉玛依已成戈壁水乡。受水润泽的克拉玛依历经十余年的梳妆巧扮,已焕发出美艳且清丽的绝世容颜。

  然而克拉玛依人播绿的征途并不平坦。地下有盐碱,地上有狂风,盛夏有酷暑,凛冬有酷寒。人们在四重摧残下艰难尝试各种树种,终于让城市绿化从仅有榆树杨树跨越到129种乔木灌木藤本植物遍布城市的四面八方。

  如今的克拉玛依有宿根花卉60余种,已是四季见绿、三季有花。立体化种植让乔木灌木错落有致,美化香化令各色繁花斗艳争奇。人们对城市的热爱溢于言表,幸福指数直线飙升。许多退休后离开的人又迁回克拉玛依,调离多年后又回访故地的人,许多人更是边看边叹、喜泪长流。

  欣然回首,克拉玛依人在播绿中守责。

  在克拉玛依,人人皆知王延明。为了营造一个绿意盎然的生活环境,这位现年88岁的老者,34年前主动辞去正处级领导职务,带领群众种树,在这位老书记的感召下,许多人成为义务播绿的践行者。

  在植树行动中,党委和政府以及驻市央企更是主动担当改变生态的重任,播绿的壮举一次次延伸到城市建成区之外,地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的石西、陆梁等油田一再履行社会责任,油井分布到哪里,绿洲就跟进到哪里,绿色油田已成为克拉玛依市和新疆油田亮眼的名片。

  西北需要持续绿化,新疆更需要加快绿化。克拉玛依的实践和现状,就是新疆乃至西北可供借鉴的一个绿化样本。

(刊载于《克拉玛依日报》2019年8月27日A05-A08)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是中宣部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举行的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克拉玛依日报》记者采写、拍摄了《小城大绿》的新闻专题,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克拉玛依这座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城从寸草不生的戈壁滩,到“半城楼宇半城绿”的发展历程。

  好的专题还要有好的呈现方式。文字编辑与版式编辑充分沟通后,主动求新求变,以四连版的方式展现“小城大绿”,版面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同时配发述评,阐明了克拉玛依人在播绿中融情、在播绿中造美、在播绿中守责,最终让荒原变绿城。版式创意新、格局大、结构巧、细节精,将克拉玛依的城市剪影结合水墨画元素贯穿4个版,让版面既疏朗大气,又美观淡雅,主题突出,提升了视觉冲击力,是重大主题报道版面的出彩之作。

  《小城大绿》版面,主题鲜明、重点突出,疏密有致,简洁明快,呈现效果好。版式设计围绕《小成大绿》的主题重大报道展开,内容把握准确,新闻性强,让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大幅图片充当版面的主角,突出了“半城楼宇半城绿”的主题,增加了四连版的整体美感和可阅读性,利于读者的快速阅读。版面设计与新闻专题内容的有机结合,达到了相互辉映、相得益彰的效果。这个版面一经问世,就获得了读者和业界的普遍赞誉。克拉玛依著名电视人温邑平说:“这是克拉玛依纸媒60年来最具震撼力的版面,犹如一幅长卷,将克拉玛依六十多年来改天换地的成果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特别鼓舞人心。”

 

查看更多精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