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人进城过上好日子
住新居 笑声朗 脱贫困 奔小康
杨晓燕

住上楼房的孩子在眺望社区。 本报记者 崔文娟 摄

10月21日星期一,和谐家园社区举行升国旗仪式。 本报记者 崔文娟 摄

    “ 住新居,笑声朗;脱贫困,奔小康。党恩重,记心上……”

    10月21日,我市和谐家园社区升国旗仪式后,居民们共同朗读他们新创作的《和谐颂》,以此表达他们的共同心声。

    和谐家园小区是市、区两级党委、政府为解决外来人员住房难问题而筹资建设的以公租房为主的社区,采取政府补贴、市场化运作,庭院式管理。

    这个小区80%的居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自流来克拉玛依的务工人员,他们自称是城市“边缘”人,曾经长期居住在我市中心城区西郊私搭乱建、不通水电暖讯的棚户区。这里住房和牛羊圈在一起,生活条件差,安全隐患多,是我市社会治安防范的“重灾区”。

    2016年4月,在政府的主导下,350户棚户区外来人员搬进了和谐家园小区,作为新市民,他们和城里人一样共享就业、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

    “新楼房明亮漂亮,打开燃气灶按钮就能做饭,一扭水龙头就能洗澡,再也不怕冬天喝多奶茶冷嗖嗖出去上厕所了。”新市民排日代姆·亚森笑着说。

    驻和谐家园小区“访惠聚”工作队、社区居委会以“富脑袋”+“富口袋”双轮驱动,及时开办了和谐学校,进行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和法治培训;针对小区居民不同手艺特长,建起了缝纫、馕房、特色美食等便民服务长廊;针对骑电动车的人多、充电不方便的问题,率先建起了全市首个小区户外公共充电桩;针对不同家庭制定不同的脱贫计划,与和家乐超市、移动公司等企业洽谈,促成现场招聘会3场,105人实现就业。

    现在,和谐家园小区每周一升国旗仪式之前,有文化早市活动,居民根据自己的兴趣唱歌、跳舞、朗诵;每周三晚上,居民在和谐学校学文化、学法规;双休日,志愿者在社区6点半学校辅导学生作业;每天晚饭后,舞蹈队带领居民在小广场跳舞健身。

    “以前在棚户区,天一黑我们就睡觉了;现在,我们以主人的身份在漂亮的活动室又跳又唱,连五十多岁的羊缸子(妇女)也上台走模特步呢。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甜。”新市民图地巴克·拜代力说。

    经过3年的文化熏陶,新市民已从散漫走向自律,自觉参与到社区的各项工作中,15名居民成立了以社区值班为主的“图急队”,38名妇女成立了以邻里互助帮扶为重点的“排忧大嫂”服务队,8名新市民提交了入党申请书,要一辈子跟党走。

    近3年,和谐家园小区居民就业率提高了3倍,有劳动能力的少数民族妇女,已全部走出家门参加工作;家庭年收入平均增长了15000元;刑事案件、社会治安案件发生率为零。

时间:2019-10-22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