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造得广厦千万间 各族群众俱欢颜

    ■全区各地根据保障对象的需求,因地制宜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采取新建、改造、租赁、出售、补贴等多种方式织密住房保障网。

    ■到今年年底,我区力争实现全区所有农村4类重点对象安居房全覆盖的工作目标。

    ■我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不断发展,城镇住房体制、建筑业体制机制、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等改革深入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新疆日报记者/王玉召

    “房子有地暖,冬天不怕冷,做饭也不用烧煤炉子了,一家人终于不用挤在一起了,新房子真有说不完的好处。”住进棚改安置房,鄯善县居民卡德尔·卡木斯别提有多高兴了。

    在我区住房建设实景中,有很多像卡德尔·卡木斯一样的普通群众,他们从老旧平房搬进标准化住宅小区,搬出毡房住进楼房,告别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实现定居……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老百姓的居住环境越来越舒适,住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大力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安居工程建设,立根固本,兑现惠民承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从“蜗居”到宜居

    9月8日,鄯善县最高气温36℃。尽管天气炎热,家住绿洲小区的卡德尔·卡木斯却睡得很安稳。“如果是以前,遇到这样的天气早就热得待不住了,现在一开空调,房子里的温度立马就降下来了。”卡德尔·卡木斯说。

    今年62岁的卡德尔·卡木斯在老房子里住了20多年。过去,他所在的棚户区都是土木结构的老旧平房,道路狭窄,环境卫生差,“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是当时真实写照。随着棚改工作推进,2018年底,卡德尔·卡木斯一家六口搬进楼房。

    近年来,我区大力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尤其是棚户区改造,让原来居住在危旧住房的困难群众“出棚进楼”,改善了居住条件。除了棚改,全区各地根据保障对象的需求,因地制宜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采取新建、改造、租赁、出售、补贴等多种方式织密住房保障网,托起各族群众的安居梦。

    “新房子有50多平方米,一个月只要500多元钱。”在乌鲁木齐市打工的杨粉粉说,公租房让她这个外来务工者有了归属感。

    “环境好了,居住空间大了,价格也容易让人接受。”通过申请,乌鲁木齐市民陈意今年在米东区东方嘉苑小区购买了一套经济适用房,解决了一家人蜗居一室的问题。

    家住伊宁市萨依布依街道的彭书凡,在工作单位附近租了一套房,住房租赁补贴缓解了他不少经济压力。

    城市棚户区改造、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租赁补贴……让各族群众以不同方式解决住房问题,实现了安居梦。

    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建成城镇保障性安居住房177.1万套,受益人口约300万;采取拆除就地或者异地新建、货币补偿、改建等多种形式,改造各类棚户区住宅124.5万套;2008—2018年,我区采取集中建设、配建、回购、长期租赁等形式,筹集公租房90万套。

    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林毓说,目前,我区加快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初步构建起商品房、限价商品房、棚户区改造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租赁补贴和住房公积金等住房供应、支持体系,形成有租有售、可租可购和高端有市场、中端有支持、低端有保障的住房供应结构,促进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

    ■从“干打垒”到安居房

    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梦想,一头系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另一头系着政府的责任和信誉。

    9月14日,秋日午后,阳光洒满整间屋子,阿合奇县哈拉奇乡阿合奇村村民图尔逊布比·马开西在细心地整理家里的沙发。“安居房就是我们的暖心房,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图尔逊布比一脸笑意地说。她口中的安居房,就是政府推进的农村安居工程,去年11月,她和家人搬出大山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

    201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按照中央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将我区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整合定义为新疆农村安居工程。2017年2月,住建部再次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新疆农村安居工程建设规划(2016—2020年)〉的函》,确定了“十三五”期间我区农村安居工程建设任务。

    截至2018年底,我区累计建成农村安居房238.2万余户,其中,农村4类重点对象(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约990余万各族群众入住新居。

    焉耆回族自治县七个星镇地处天山南麓山间盆地,七个星镇霍拉山村92户村民以前就生活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大山脚下。村民库尔班·买海木说,过去,他们住的是“干打垒”的房子,吃的是涝坝水,烧的是牛粪,点的是煤油灯。现在,全村人都住进了安居房,房屋宽敞明亮,通电通水。乔迁新居后,库尔班兴冲冲地买回彩电、冰箱,还开了农家乐,生活焕然一新,一家人很快就脱贫了。

    有所居,还要住得安全。李林毓说,我区建成的农村安居房已经受住30余次5级以上地震的考验,各地新建农村安居房完好无损。

    今年,我区农村安居工程建设任务为20.09万户,其中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等4类重点对象3.1万户。截至8月底,全区农村安居工程已开工19.73万户。

    到今年年底,我区力争实现全区所有农村4类重点对象安居房全覆盖的工作目标;到2020年底,实现全区农村安居房基本全覆盖。届时,将有更多群众在住房变迁中感受幸福。

    ■从“住得上”到“住得好”

    老一辈的喀什人都清楚地记得,以前的喀什老城房屋多为生土建筑,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且周围环境差。喀什老城的成功改造,大大改善了当地居民的居住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

    60岁的巴哈古丽·米吉提住在老城的巷子深处,她说:“我们住进改造后的新家6年了,和以前的土坯房相比,现在的房子好太多了,住在这里感到很幸福。”

    如今,漫步喀什老城,感受到的是一座古朴与活力并存的城。花盆巴扎、花帽巴扎干净整洁、时尚热闹,手工艺品店铺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富有现代气息的咖啡馆、茶吧随处可见。

    在新疆,这种既尊重民族传统又体现时代进步的老城改造例子比比皆是:和田市团城历史街区改造项目分期推进,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目的地;阿克苏市王三街棚户区改造,打造了集文化民俗、特色美食为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墨玉老城区改造实现风貌保护、改善居住品质和促进就业“三全其美”……

    老城区改造后焕然一新,乡村建设亦如此。近年来,我区以村庄建设规划为引领,建设了一批房屋结构安全,功能齐全,生产生活方便的新农村。新农村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建设加快推进,农房建设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与传统风貌相协调。许多村庄一步一景,美不胜收。

    老城区相继改造,新农村焕发光彩,城里更舒适,村里更宜居。我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不断发展,城镇住房体制、建筑业体制机制、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等改革深入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据统计,目前,我区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由1978年的3.5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33.4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提高到21.2平方米。截至2018年底,户均拥有住宅1.3套,住房品质不断提高,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

    波澜壮阔70年,造得广厦千万间。如今的新疆各族群众,房子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美。

时间:2019-10-08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