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荒漠中创造绿色发展奇迹
——克拉玛依在新中国中的怀抱发展壮大历程综述
刘亚峰

1955年10月29日喷出工业油流的1号井已经被保护,1号井所在区域被建设成一号井景区。 本报记者江池 摄

笑靥如花。 本报记者 蒋剑 摄

本报首席记者 闵勇 摄 艾青先生走了,但他的雕像诗作《克拉玛依》将永远留在克拉玛依。

本报首席记者 闵勇 摄 吕远先生的《克拉玛依之歌》唱遍了大江南北。

本报记者 张珏 摄 今年5月,经过改造后黑油山景区增加新的设施,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本报记者 戴旭虎 摄中国石油新疆区域数据中心为克拉玛依油田向智慧油田发展提供了信息化保障。

新疆油田公司玛湖特大型油区的发现为克拉玛依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本报记者 戴旭虎摄         

    比共和国小9岁的克拉玛依市,有两部以她为主题在全国比较有知名度的高质量文艺作品。

    第一部作品是由音乐家吕远创作于1958年的《克拉玛依之歌》。这首作品的主歌部分用写实的手法描述了1955年至1958年间克拉玛依的景象——

    描述自然环境是“茫茫的戈壁像无边的火海”“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描述第一代克拉玛依人建设社会主义的景象是“油井像森林,红旗像鲜花,歌声像海洋”。

    另一部作品是由诗人艾青创作于1980年的诗歌《克拉玛依:沙漠的美人》。全诗如下——

    最荒凉的地方,却有最大的能量/最深的地层,喷涌最宝贵的溶液/最沉默的战士,有最坚强的心/克拉玛依,是沙漠的美人。

    分析这两部作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两部作品分别描述和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和改革开放之初的克拉玛依,这两个时间点是共和国发展史上重要的历史节点。

    第二,二十多年间,变的是克拉玛依为祖国奉献油气能源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不变的是克拉玛依人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念始终如一。

    第三,两部作品在歌颂克拉玛依人时,均以“在荒凉的戈壁中为国奉献”进行切入,尽管两部作品描述的时间点相差二十多年。

    而如今,克拉玛依已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称号。略去过程只看起点与今天,克拉玛依创造了绿色发展的奇迹。这奇迹就是——

    克拉玛依实现了经济大发展与生态大改良的完美结合

    克拉玛依市因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而建立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1955年10月29日,黑油山1号井喷出原油,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大油田诞生。1958年5月29日,随着克拉玛依油田进入全面开发阶段,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克拉玛依市。1982年2月1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批准克拉玛依市由县级市升格为设区的地级市。从1955年到1977年,克拉玛依市最主要的发展成果有两个——

    第一,发现了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并且用了22年的时间,将其建设成为一座年产306.8万吨原油的、具备独立勘探开发石油资源并能够将其炼制成合格石油化工产品的国有大型企业。

    第二,将克拉玛依市建设成为了一座能够为石油石化工作者提供基本生活条件的后勤保障基地。197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5.2665亿元,人均3642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9826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772万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13∶94.61∶5.26。地方财政收入6426万元。

    也就是说,在改革开放之前,克拉玛依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但是,因为自然条件恶劣、水资源匮乏、生产生活物资运输难度大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的桎梏等原因,包括城市生态建设在内的各项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事业难以提上议事日程,以至于城市生产建设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缺少相关的数据。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克拉玛依走上了经济大发展与生态大改良齐头并进之路。经过近四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到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898.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85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4600元;绿化覆盖率43.2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17平方米。第一产业增加值5.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54.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38.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56:72.90:26.54。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克拉玛依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名列前茅,产业结构显现出“强”与“活”并举的局面。城镇居民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牧民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百分之七十,城乡差别在全国最低。

    将“国家油气能源重要贡献者”作为第一角色的克拉玛依市,从改革开放以来,油气年产量连年稳步持续提升。克拉玛依油田成为共和国各油气田当中开发时间最长、连续增产时间最长的油田。2002年,油气年产量突破一千万吨,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年产千万吨的大油田。截至2018年,克拉玛依发现并开发了35个油气区,年生产原油1147万吨、天然气29.1亿立方米。克拉玛依石化公司以环烷基稠油为主要原料生产的特种油品为国家在高尖端科技领域的发展和国防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难以替代的作用。航天煤油成功应用于长征五、六、七系列火箭发射。独山子石化公司2009年建成投产的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国内最大的炼化一体化工程,自主研发生产的PE管材料成为中国石油王牌产品,环保型溶聚丁苯橡胶填补了国内空白。

    改革开放以来,克拉玛依在能源领域科技创新成果斐然,多种产品的质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油气勘探战略性成果丰硕。2012年,克拉玛依石化公司牵头申报的《环烷基稠油生产高端产品技术研究开发与工业化应用》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1月,新疆油田公司的《凹陷区砾岩油藏勘探理论技术与玛湖特大型油田发现》科研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个项目的核心内容是:新疆油田公司经过二十余年持续不断的勘探,在国家原油对外依存度逼近70%的时候,发现了储量为十亿吨级的玛湖特大型油区,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克拉玛依积极发展信息、金融、旅游等新兴产业。2012年至2016年,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6.2%提高到27.3%。其中,信息产业年均增速为22%。

    “十二五”期间,克拉玛依高起点规划建设了云计算产业园区,引进世界著名IT企业,建设了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信息产业项目,成为了新疆信息化产业发展的典范,在全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中,也占有了一席之地。从2012年起,国家测绘局天地图北方灾备中心暨西北数据中心、中国航天集团西部卫星通讯网基地、国家信息中心电子政务外网西北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国家北斗战略重要节点——天地图中亚空间信息枢纽项目、华为企业云资源网络的一级节点——华为克拉玛依云服务数据中心、中国移动在西北布局的最大数据中心——中国移动(新疆)数据中心、中石油全国“三地四中心”之一的中国石油数据中心(克拉玛依)先后落户园区。

    随着园区云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已经呈现出企业和项目的落地速度越来越快,层面越来越高的良性发展态势。目前,克拉玛依市已经成为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首批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市及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

    截至2018年,克拉玛依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17平方米,已逐步形成了以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为核心的城市内部园林景观;以国道、省道、高速公路防护林等通道绿化为重点的城市周边防护林体系;以荒漠植被恢复和重建为主的城市外围生态安全屏障的绿化空间布局。2018年,采用空气质量指数(AQI)评价城市空气质量,全市空气质量达到I级(优)的天数占全年的22.3%,达到II级(良)的天数占全年的70.1%,优良率为92.4%。全市所有地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供水普及率100%,燃气普及率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污水处理率95.11%。今天的克拉玛依,已经基本形成了“一条河、一片湿地、四片森林、六个湖泊”的生态系统。

    从新世纪开始,克拉玛依在生态建设方面逐步走在了全国的前列。2004年,克拉玛依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2008年,克拉玛依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2011年,克拉玛依市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成为西北五省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并于2014年、2017年蝉联这一称号;克拉玛依市的中心城区——克拉玛依区于2013年在全疆率先创建成为“国家生态区”,目前,正在努力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

    克拉玛依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历届克拉玛依市委的奋斗目标

    克拉玛依近四十年来实现经济大发展与生态大改良完美结合的根本原因,是克拉玛依市委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这是克拉玛依四十年如一日毫不动摇的基本点。

    在这个历程中,克拉玛依市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始终将不断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直以来,生活在有着绿荫清流的城市里,是克拉玛依人最大的渴望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克拉玛依市委很快认识到,市民的这种需要,既是物质需要,也是文化需要,而克拉玛依在这方面的生产力无疑是相对落后的。 

5月29日,中华玫瑰园开园,各色玫瑰花竞相开放。本报首席记者 闵勇 摄 

本报首席记者 闵勇 摄 美丽的金龙湖位于克拉玛依市区东郊。

本报记者 姚继东 摄 位于市区大学城内的红山湖,由原来的一片污水坑改造而成。

本报记者 李浩然 摄 古海湿地位于市区南郊,也是由污水坑改造而成。

本报首席记者 闵勇 摄位于乌尔禾区的艾里克湖虽然身处石油开采区域,风城油田,但湖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未受不良影响。

位于市区南面的玛依湖有克拉玛依面积最大的一片天然湿地环境,已经受到良好的保护。本报首席记者 闵勇摄

笑逐颜开。 本报记者 姚继东 摄

    1980年3月10日,中共克拉玛依市第四次代表大会的报告明确提出了“改善职工(市民)生活”的工作目标。回望历史,这次会议成为了克拉玛依从根本上扭转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期间实际上遵循的“先生产,后生活”的城市发展理念,走上了经济大发展与生态大改良两手抓、两手硬的新路。近四十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让克拉玛依成为美丽城市的正确道路,这是一条让克拉玛依人不断享受愈发美好生活的新路。归纳起来,有如下四条经验——

    第一,始终如一的家园故乡情怀。从1955年10月29日1号井喷出原油、进而发现克拉玛依油田起,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转业军人、石油工作者、大中专毕业生和农牧民听从党和国家的号召,陆续成建制、成批次、大规模地来到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这片荒漠中,开始了勘探开发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的事业。“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成为了当时最获普遍认同的口号。这批人成为了第一代克拉玛依人。

    支撑第一代克拉玛依人在这片除了空气没有任何基本生存条件的戈壁荒原上安下心、扎下根的精神力量,是“我为祖国献石油”这共同而坚定的信念。没有水,就用骆驼从七十公里以外的沼泽运水;缺乏建筑材料,就掘地成穴栖身。克拉玛依人把这种居所叫做“地窝子”。

    1956年12月21日,在克拉玛依诞生了第一个孩子,她的父亲、带领石油钻井队打出1号井的1219钻井队队长陆铭宝给她取名“陆克一”。这是克拉玛依成为第一批克拉玛依人家园故乡的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从此以后,克拉玛依开始有了原生居民。

    从1955年到1977年,第一代克拉玛依人不但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每年为国家生产数百万吨的原油,力所能及地建设了能够提供基本生活条件的基地——克拉玛依市,更为可贵的是:他们从自己的劳动果实中生发出了“克拉玛依是我家”的家园故乡情怀,生死相依、不愿离开——有恒产者有恒心,克拉玛依就是他们最为宝贵的共同财富。这种家园故乡情怀很自然地以家庭为单位传递给了他们的子女。

    改革开放之后,克拉玛依踏上经济大发展和生态大改良快车道的最大精神力量,就来自于之前二十多年克拉玛依人积淀出的始终如一的家园故乡情怀。这种情怀随着改革开放后克拉玛依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而愈发浓烈。

    2005年,反映克拉玛依油田创业历程的电视连续剧《西圣地》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档播出期间,克拉玛依万人空巷,几乎所有人都守在了电视机前。剧中扮演小红的克拉玛依小女孩金灵因此而立志影视事业,目前已成为上海戏剧学院的学生。

    克拉玛依人的家园故乡情怀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反映最为明显,甚至偏执:只要有对克拉玛依不利的言论,总会遭到以克拉玛依青少年为主体的网民的批评、指责甚至非理性言语攻击。在克拉玛依,几乎见不到破坏垃圾箱、座椅、井盖等公共设施的行为,也少有损伤花草树木、乱丢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这些细节充分反映出克拉玛依人强烈的家园故乡情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种家园故乡情怀在市委号召的绿化城市、美化家乡的各项活动中幻化成了一种巨大力量。全民绿化是从2012年起开始在克拉玛依全市范围内进行的持之以恒的全民工程。每年春秋两季,各级政府将植树日期在媒体上公布之后,除各企事业单位有组织地实施之外,更多来自普通市民的自发义务行为。市民往往扶老携幼全家出动,自带工具来到植树地点,向现场的工程组织人员申领任务,在欢声笑语中积极而愉快地绿化美化家乡。

    这项全民参与绿化的工程实施以来,共有2305家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两千余个家庭、27.74万市民完成了167项绿化工程,全市绿地面积由2010年的3.33万亩提高到2016年的10.79万亩,各项绿化指标居全疆领先水平。实施了独山子区天山北坡谷地森林植被保护与恢复工程,完成人工造林9761亩,封育1.52万亩,使天山北坡生态得到明显改善。

    实际上,每年全民参与植树的日子已经成为了克拉玛依人特有的“节日”,成为了克拉玛依“爱祖国、爱家乡”家庭教育的重要平台。正是这种始终如一、薪火相传的家园故乡情怀,成为了克拉玛依实现绿色发展奇迹的源动力。

    第二,尽力而为的环境保护追求。严格地说,克拉玛依在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中的主要问题不是“环境保护”和“荒漠化治理”,而是“环境改良”和“荒漠治理”。因为克拉玛依是从零起步的——原生态环境已经是极端恶劣了,所以主要是环境改良的追求;原生态环境本就是荒漠,基本没有“荒漠化”的问题,只有治理荒漠的追求。

    这种追求,伴随着油田和城市发展的全过程。

    随着油田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生产生活用水的需求持续增加。上世纪六十年代,克拉玛依市委决定修建从百口泉到克拉玛依的“百克暗渠”,为克拉玛依的植树造林工作提供了“第一口乳汁”。七十年代又修建了白杨河水库和白克明渠、调节水库、黄羊泉水库;为了减少频繁出现的大风气候对城市生产生活的影响,1965年,克拉玛依在城市建成区北侧修建了一条长1.5公里、宽30米的防风林带;1983年,在第一条防风林北侧修建了第二条防风林带。但是,在2000年之前,受制于城市的水资源匮乏、经济实力不足、交通运输条件简陋等原因,城市绿化工作的立足点只能是“温饱型”的:能勉强存活,可防风挡沙。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石油石化产业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截至2000年,先后发现了百口泉、准东、彩南、石西、陆梁等储量为亿吨级的大型油区,克拉玛依油田年产量连续大幅增加,开始朝着中国西部第一个年产千万吨原油的大型能源生产单元迈进;独山子石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建设工程从2003开始筹建,克拉玛依石化600万吨炼化扩建工程从80年代末开始起步。

    这些经济建设的新进展都需要更多的水资源作为支撑。

    同时,伴随着石油石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克拉玛依进入了第二个移民高潮期。1995年,克拉玛依市人口达到了23万,比1985年增加了5万。

    这些新增人口以内地大中专院校石油石化专业毕业生为主。有些从青山绿水的故乡来到白日赤地的克拉玛依的青年人才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干涩的城市面貌时,不免产生了“离开克拉玛依”的念头。人才就是未来。为了留住人才,克拉玛依市委和各企事业单位党委出台了各类优惠政策。然而,“宜居”才是硬道理。采油二厂党委书记王延明为了留住本厂的年轻人,甚至主动辞去了厂党委书记职务,组建绿化队、自告奋勇当队长。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油田和城市发展的水资源瓶颈、新克拉玛依人“安下心,扎下根”的问题乃至克拉玛依可持续发展的问题,1995年,克拉玛依市委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石油工业部向国务院申报了“引水济克”工程。

    在国家的关怀下,1996年10月初,国家计委批准工程立项。这项工程全程327公里,是国家大Ⅱ型水利工程,于1997年5月开工建设,2000年8月8日竣工试通水,2003年正式投用运行。经过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市人大常委会于2000年6月决定:将每年的8月8日定为“克拉玛依水节”。

    第三,科学理性的生态建设理念。克拉玛依是一座从工业文明起步的城市,其城市性质、产业特点和市民构成决定了克拉玛依生态文明建设一以贯之的科学理性思维。克拉玛依河的竣工投用,让“美化家乡”成为了克拉玛依超越“绿化家乡”的新的追求。

    从2000年起,克拉玛依市园林科研单位结合克拉玛依土壤贫瘠、多大风的地理气候实际,秉承“科学节约型城市绿化美化”的理念,开始了绿化美化克拉玛依的事业。

    在这项工作当中,通过边试验、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的方法,筛选、培育、驯化出一大批适合克拉玛依地区环境的园林绿化植物种类、花卉育种材料,应用于城市园林绿化、美化、香化、彩化。这使得克拉玛依园林绿化树种从2005年的96种增加到2017年的129种,乔木、灌木和藤本植物搭配错落有致,立体美观。宿根花卉由2005年的30余种增加到2018年的70余种,一、二年生草本花卉由2005年的20余种增加到2018年的40余种,开发利用观赏型荒漠盐生植物100余种,大大丰富了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种类。

    2019年5月29日,是克拉玛依市建市61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克拉玛依中华玫瑰园开园了。

    “野玫瑰”是北疆常见的植物,在克拉玛依也分布较广,我市很早就开始人工种植玫瑰,如刺玫、月季、蔷薇等。玫瑰生于荒野却非常绚丽,其坚强而美丽的美好品质和崇高精神就像克拉玛依人一样,身处荒漠却吐尽芳华,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发展和能源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后代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为此,1988年7月7日,市人大常委会将玫瑰确定为市花。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严格按照自治区党委“1+3+3+改革开放”工作部署,充分围绕改革释放的稳定红利,构建了鲜明的城市文化旅游形象,全面打造“荒野之旅时尚之都”品牌,提升了克拉玛依旅游新动力。

    为推动克拉玛依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一号井再出发,自觉发扬克拉玛依精神、工匠精神、“三当”精神,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去年,克拉玛依区开始建设承载着克拉玛依人光荣历史和美好期待的中华玫瑰园。

    克拉玛依中华玫瑰园总面积约3.5公顷,2018年3月开建,2019年5月建成,是一个以玫瑰文化为主题,集文化展示、休闲游览、科普宣传、观光摄影等功能为一体的休闲游园。

    2017年以来,克拉玛依市大力推进城市绿化、美化、亮化景观提升工程,重点实施胜利路南延、中华玫瑰园、“花海”等76项绿化亮化工程建设,两年来,新增城区绿地7816亩,实施人工造林2.39万亩,封山育林4.5万亩,城市环境更加生态宜居。

克拉玛依河畔绿草如茵、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本报首席记者 闵勇 摄

(本报资料图) 因为有了水,荒滩戈壁成了纵横阡陌的耕地。

本报记者 何新城 摄 新建的场馆附近总是要设计一些戏水的小景。

本报记者 江池 摄 退而不休,一心植绿的王延明和他的延明园。

本报记者 戴旭虎 摄 步行街的参天大树是中心城区的第一批防风林长成的。

本报首席记者 闵勇 摄准东采油厂在吉木萨尔页岩油作业区进行大型体积压裂施工,现场的储水设备都是可拆卸和便携式的。

笑容可鞠。 本报记者 张珏 摄

    克拉玛依城市规模较小,产业结构相对综合型城市较为单一,原生态自然环境的污染承载能力很弱。所以,克拉玛依始终非常注重污染的源头防治工作,并且重在预防。这项工作在党的十八大以来被克拉玛依市委提升至最重要的议事日程。

    2012年至2016年,克拉玛依市累计投入环境综合整治资金127.38亿元,突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在实施过程中,以“能者上、庸者下”的领导干部问责机制为驱动力,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并作为评价党政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依据。

    2013年以来,克拉玛依制定并落实《克拉玛依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从降尘、治企、控车、除烟、增绿、改气、预警、联防联控等八个方面,全市上下联动,共同改善大气环境。

    按照“一河一策、一湖库一策、一水源地一策”原则,编制了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出台《克拉玛依市水资源管理办法》,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抓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编制《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对辖区内主要耕地区域土壤的理化指标进行检测分析,土壤达到国家清洁(安全)级。严格执行新《环境保护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建立健全环境违法案件司法联动机制,增强打击环境污染犯罪的合力。在全疆率先实施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在国控企业中推行环保诚信守法承诺制,将违法行为与全市诚信体系建设挂钩,以信用评价体系约束企业规范管理。

    2010年以来,克拉玛依制定并实施了以调整产业结构为抓手,以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转型为目标的新的城市发展战略。这对于克拉玛依而言,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实施这个战略,既可以避免克拉玛依“油尽城衰”的宿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可以实现绿色发展的产业结构,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克拉玛依大力发展信息、金融、旅游等低能耗新兴产业,一大批新兴产业企业落户克拉玛依,“十二五”期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9.8%提高到19.8%。

    科技创新为克拉玛依的绿色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驻市规模最大的央企——新疆油田公司自主研发了油田采出水处理工艺,建成24座处理站,实现油田采出水100%处理、95%以上回用。从2008年至2017年,新疆油田公司十年九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保护先进企业”称号。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和“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十二五”以来,独山子石化公司紧扣清洁能源,总投资约13亿元,改造、新建5套装置,实现国Ⅲ、国Ⅳ汽柴油比国家要求提前数月完成升级,国Ⅴ汽油在2016年三季度开始生产,目前正在研究推进国六汽柴油质量升级。独石化以占“十二五”投资总额32%——14亿元的力度,实施了48个污染治理及节能减排项目,形成了大气、水体、土壤多维立体环保框架。

    独山子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废水处理全部达标,废渣治理环保无害。独山子石化公司“十二五”期间投入14亿元,重点实施污染减排及节能环保项目48项。近几年,独石化每年都要上马二三十个环保项目,致力于异味处理、油气回收,目前已拥有“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治理环保设施230多座。建成了全国首套“12+2”网格化VOCs(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系统,对异常排放进行实时监控,VOCs治理与管控走在了全国同行的前列,实现了绿色生态发展。

    自2006年以来,有210多种鸟栖息、繁衍,或迁徙路过独山子。包括在国内消失了20多年的灰腹灰雀、国内最大种群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黑腹沙鸡都已在这里生活多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克拉玛依石化公司主动积极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持续优化炼油技术进步,在改善润滑油、汽柴油等石油产品的品质,降低污染物含量,水资源循环利用和生产清洁环保产品等方面进行了持续发力,走出了一条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与提高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和谐发展的道路。

    近年来,公司投资7亿元,相继建成投产了1万吨/年的硫磺回收装置、热电厂烟气脱硫脱硝装置、催化烟气脱硫脱硝除尘装置、污水提标改造、煤场全封闭、VOCs综合治理等重大环保项目,实现了所有废气排放全部达到了国家最新标准的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和水资源循环利用。

    在克拉玛依,环境保护、生态改良工作已经实现产业化。

    市属企业——克拉玛依市三达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的“高温稠油污水调控平衡旋动反应吸附法处理回用技术研究”已经形成产业化。

    这种产业化并非只是以点的形式存在,而是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的循环经济。克拉玛依市作为新疆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自2002年以来,每年投资近10亿元用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污染防治、各种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

    2014年9月12日,克拉玛依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产业园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第五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现在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唯一一个正在实施建设的“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克拉玛依作为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城市,2015年,《克拉玛依区餐厨废弃物处理厂项目》入选国家发改委第二批试点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实现餐厨废弃物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

    在招商工作中,克拉玛依市一直坚持生态环保优先的原则,所有招商拟落地项目必须经过环保部门和发改部门审核通过,在制定的招商工作流程中,专门规定了各区、行业部门在招商洽谈中要主动向环保、发改等部门沟通,全过程地参与项目的洽谈和审核,确保从源头上杜绝引进污染和高耗能项目。

    在招商引资项目评估及风险防范体系研究中加入了对招商引资项目污染排放强度相关指标的评估,由于招商严格把关,环境保护意识强,先后拒绝了煤化工、电解铝、造纸业等高污染风险企业项目7个。

    “荒漠化治理”的本质是“减法”,是将人类活动导致的荒漠进行恢复的行为。而克拉玛依所做的这项工作应该叫做“荒漠治理”,是“加法”,是将原生态的荒漠进行无害化、绿化乃至有益化、美化。

    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克拉玛依市委号召全市人民为“谱写美丽中国的克拉玛依篇章”而努力。举全市之力进行城市建成区周边的荒漠生态改良和玛依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计划在2017—2020年间,投入4亿元,增加周边区域整体植被盖度与生物量。

    玛依湖是近二十年来因克拉玛依生态持续改良而逐渐自然形成的戈壁湖泊。为了这片水域的持续稳固存在,2017年起,克拉玛依开始进行玛依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第四,美好至上的生活品质追求。历届克拉玛依市委从未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对立起来,反而始终坚定地认为: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克拉玛依在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证明:生态大改良为经济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产力;经济大发展为生态大改良提供了愈发坚实的物质基础。

    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的问题。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克拉玛依大力进行生态建设的首要目的,是为以移民为主要来源、以野外油田为主要工作区域的市民提供归属感和归宿感。

    归属感和归宿感,对于出生在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的市民而言可能不是一个问题,但对每一位克拉玛依人而言,这个问题都十分重要:对于从外地迁来的克拉玛依人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个生养自己的故乡,克拉玛依能不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那个自己心中天然的故乡,决定了他们能不能带着感情为克拉玛依的未来而努力工作;大部分克拉玛依市民都在准噶尔盆地的戈壁中甚至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从事石油生产工作,如果下班后回到城市中依然置身于荒凉和干涸的感觉之中,心中将很难有温馨的家的感觉。

    2000年克拉玛依河通水之后,克拉玛依在生态改良驶上快车道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城市品质提升工作。2000年至2005年,克拉玛依用了6年时间进行居民小区环境升级改造工作,69个居民小区全部升级改造完成,新增绿地一百多万平方米,小区绿地率达30%,每个社区都规划和配备了休闲广场、纳凉椅、健身器,社区环境的绿化、美化、亮化效果大大提高。2012年至2015年,又实施了小区绿化景观提升,调整种植结构,由绿起来升级为美起来。

    2001年,克拉玛依启动了造林减排基地项目。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建设与维护,形成了规模。目前,林区面积14.8万亩,树木4800万株;林间复合种植综合节水灌溉科技示范园3个共200公顷;现代化种苗快繁温室及全天候日光型自动化智能温室各1座占地2.7公顷,25公顷配套设施农业先导试验基地及140公顷种苗品种试验基地,500多平方米的储苗窑,3264亩的苗圃。

    造林减排作业区内荒漠植被保护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克拉玛依市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之间的绿色屏障,防风固沙,遏制了土地沙化的进度。造林减排作业区积极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补偿的林业碳汇工作,开展了碳汇造林工程建设,这项工作填补了中国石油清洁化生产经营领域的一个空白,成为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渠道,为中国石油集团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履行社会责任发挥了示范作用,得到了中央领导、国家各部委、自治区各厅局和集团公司的关注与认可。

    2009年,国家部委、自治区及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领导也先后视察了造林减排基地,对克拉玛依以工业理念从事林业生态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此基础上,造林减排作业区依托林区资源开展了以作业区核心区域景区为主的“林海公园”建设,已成为克拉玛依林业生态建设的示范点。

    截至2011年,克拉玛依建成公园15座、湖泊4个,2010年,克拉玛依河景区被评为AAAA级景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高品质城市成为了克拉玛依一项明确而重要的工作。 

本报记者 江池 摄飞机通航城市达25个,给八方游客和克拉玛依人提供了便利往来的通道,也为克拉玛依及周边区域带来了生机。

喜眉笑眼。 本报记者 张珏 摄

本报首席记者 闵勇 摄 九龙潭是引水工程的终点,又是克拉玛依河的起点。

本报记者 江池 摄 南林小区是中心城区第一个标准化小区。

本报记者 李浩然 摄 俯瞰老城区,所有建筑都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翠绿之中。

本报首席记者 闵勇 摄 乌尔禾区恐龙公园是我市第一个主题文化公园。

玛依湖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吸引了渔民的光顾。本报记者 姚继东 摄

以造林减排公益林为主的林海公园开始向4A级景区转型,用林木和花草精心搭配的园林景观绚丽多彩。本报首席记者 闵勇 摄

    克拉玛依先后美化、建设了凤栖湖、九龙潭、克拉玛依河、红山湖、金龙湖等水面。对扩展生态循环系统、涵养水源、调节城市水循环系统、改善城市小气候环境、营造生态的、人性的自然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克拉玛依市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公园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群众生活和娱乐的主要场所,公园的建设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克拉玛依实施了世纪公园、克拉玛依河、文化街、人民广场、独山子东湖公园、白碱滩区石油文化主题公园、乌尔禾区恐龙公园等综合性公园建设。

    截至2018年底,克拉玛依市拥有综合性公园20个,基本达到了“500米见园”的标准。自2012年,全市实施公园绿地、道路防护林、生产绿地等236项新建、改造绿化工程,新建绿地8.07万亩,基本实现“森林围城”的城市生态格局。

    用奋斗的汗水建设出一个更加幸福美好的克拉玛依

    用生态大改良促进经济大发展,用经济大发展保障生态大改良。这是克拉玛依用六十多年的奋斗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2017年以来,经济发展愈发日新月异,生态改良更加锦上添花。

    克拉玛依的交通事业蓬勃发展,如章鱼触手般快速伸向更远的远方,让克拉玛依和全国多地融为了一体。

    截至2019年9月底,克拉玛依机场已开通航线二十多条,通航城市达到25个,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西安、成都、郑州、厦门、乌鲁木齐、喀什、伊宁、和田、库尔勒、阿勒泰、博乐、塔城、阿克苏、吐鲁番、哈密、库车、布尔津、新源、富蕴、图木舒克。

    一条条“天路”的开通,给八方游客和克拉玛依人提供了便利往来的通道,也为克拉玛依及周边区域带来了生机。

    截至2019年6月30日,克拉玛依火车站上半年总发送到达旅客86.01万人次,同比增长27%。

    今年,我市交通运输部门主动与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乌铁局”)对接,并由市政府与乌铁局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高层领导定期会晤机制。

    为进一步满足乌鲁木齐至克拉玛依间旅客出行需求,优化、加密两地间列车车次的相关方案均得到了乌铁局的大力支持,其中包括4月10日起,正式开通克拉玛依—乌鲁木齐直达城际列车,实现了一站到达;4月12日起,增开了乌鲁木齐至克拉玛依间快速旅客列车3.5对;5月30日,克塔铁路正式通车,当天起开通乌鲁木齐至塔城客运列车两对;5月31日起开通奎屯至塔城客运列车1对,再次加密了克拉玛依站经停客运列车的密度。

    上半年,新疆铁路部门共对列车运行图进行了8次调整,调整后我市每天往返乌鲁木齐方向的列车为10列(周六克拉玛依至乌鲁木齐11列,周日乌鲁木齐至克拉玛依11列),其中城际列车3列,快车7列(周六、周日为8列),经停奎屯、沙湾、石河子、玛纳斯等站点;每天往返阿勒泰方向的列车为两列,其中1列为快车,1列为游车,经停和什托洛盖、福海、北屯等站点;每天往返塔城方向的列车为3列,均为快车,由克拉玛依直达塔城。目前,克拉玛依始发终到、经停列车共计26列,为克拉玛依及周边地区群众和游客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捷。

    在我市铁路客运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市铁路货运量也得到了大幅增长,1至6月,我市铁路货运量为169万吨,同比增长63.3%。

    克拉玛依,这座西北边陲城市在外界眼中,已经不再是“遥远的地方”。

    交通事业的发展催化了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今年以来,我市旅游产业紧紧围绕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特别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1+3+3+改革开放”工作部署要求,抓住稳定红利持续释放契机,积极打造“荒野之旅·时尚之都”特色旅游品牌,加快建设新疆最佳商务旅游区,推动旅游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今年1月至8月,我市共接待游客702.14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50.05%;我市实现旅游收入65.2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53.29%。

    这组喜人的数据充分说明:我市打造北疆最佳商务旅游区的行动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市着力塑造的“荒野之旅·时尚之都”的旅游品牌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我市旅游产业已经初步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

    当前,克拉玛依正在建设“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城市,并逐步实现由观光游向休闲游,由旅游过境地向旅游集散地、向旅游目的地的转变,推动旅游业成为引领我市经济转型升级新引擎的目标。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2018年以来,我市相关部门压实主要职责,进一步畅通民营企业服务渠道,为服务民营企业搭建对话平台,发布服务民营企业政策信息,及时协调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为民营企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同时,相关部门还推出“设置服务民营企业的电话和受理窗口”等八个具体举措,树立服务理念,增强“店小二”意识,主动贴身靠前服务,有效激发民营经济活力,破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我市民营经济发展。

    克拉玛依市优质的服务、优惠的政策、好的人文环境、好的治安环境、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

    2019年上半年,我市重点牵头做好了正威深克产业园、北京宏福集团智慧农业、万达广场、聚晟科技公司水刺无纺布、六艺影视等重点项目的推进和服务工作。

    北京宏福集团智慧农业、万达广场、聚晟科技公司水刺无纺布、六艺影视等项目,已被列为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要点项目。

    与此同时,克拉玛依市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西部钻探、科力、新疆炼建等企业进出口额增幅翻番,宇飞瓜达尔产业园项目纳入国家“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库。2018年,企业新签海外合同总额3.1亿美元,实现外经收入2.8亿美元,占全疆的近三分之一。

    用生态大改良促进经济大发展,用经济大发展保障生态大改良。这是经过近四十年的实践证明了的适合克拉玛依的发展道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克拉玛依必将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并且将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实现克拉玛依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不断丰富和完善这条道路的内容。

    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克拉玛依的具体情况和生产实际,克拉玛依在未来经济发展和生态改良的过程中,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继续发扬优良传统,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环境当做生产力进行打造。让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市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继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持续推进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的转型,实现克拉玛依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将加大云计算、旅游、金融、新材料等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力度,坚决拒绝高污染产业。

    充分发挥克拉玛依新型工业化城市的产业优势,突出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以创新为发展的主要动力,进一步摆脱发展对高能耗高排放的依赖,从技术上实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做好顶层设计和全盘设计,科学合理、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地持续推进荒漠生态的保护、修复和改良。

    在全社会推行绿色消费理念,培育健康的消费方式。使绿色发展的行为全面化、立体化、全民化、制度化。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孕于新中国、长于红旗下的克拉玛依市,用赤地变都市、荒漠成园林的事实印证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初心永不忘,使命担在肩。四十多万克拉玛依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一定会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奋斗的汗水建设出一个更加幸福美好的克拉玛依!

时间:2019-10-01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