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拥抱未来,造福广大患者
——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骨科机器人发展纪实
张冰

2018年,廖燚及其团队开展机器人手术

2014年12月, 市中心医院医务人员正在调试骨科机器人。 本版图片由市中心医院提供

    随着智能化时代大幕的开启,人工智能正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迎面而来,不仅冲击着各行各业,也改变着我们的认识和观念。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更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8月27日,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专家田伟利用5G技术,同时操控三家异地医院的骨科机器人,跨越千里之遥,完成了3台高难度骨科手术,开创了我国骨科机器人四中心联合5G远程手术的先河。市中心医院就是这三家医院之一。

    这是我国医疗领域的大事件,标志着我国5G远程医疗与人工智能应用达到了新高度,作为西北边陲的一座小城,市中心医院为何能参与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手术?参与此次手术,将对我市医疗领域带来哪些影响?

    拥抱未来

    紧跟时代前沿

    “对于新生事物,要抱有理性的态度,既不能盲目跟风,也不能一概排斥,而应该审时度势,仔细分析这一新生事物的价值和意义。”2014年,骨科机器人在全国掀起热潮,作为骨科领域的专家,市中心医院骨科主任廖燚对这个主打“精准微创”的骨科机器人产生了浓厚兴趣。

    可以说“精准”是每一位骨科医生毕生的追求,手术做得越“精准”,伤口越小,患者恢复得就越好。但是由于人类的视野和操作存在一定局限性,对于一些高难度手术,骨科医生只能望洋兴叹。而骨科机器人的出现,则让一些原本不可能的手术成为可能。最重要的是,骨科机器人不会像人类一样存在状态不稳定的问题,只要掌握了操作流程,普通年轻医生也可以成为“专家”。另外,骨科机器人还可以有效减少术中X射线的透视次数,降低对患者和医生的伤害,这些都是骨科医生梦寐以求的。

    廖燚查阅了大量国内外资料,仔细研究了骨科机器人的临床应用后,决定引进这一技术。

    廖燚的决定遭到了多方质疑,他的同行劝他:“机器人到底是个机器,它能做得多好?而且,新生的事物刚开始肯定有很多问题,再观望观望也不迟。”

    可廖燚觉得不能再等了,一方面,他认同大家的建议——骨科机器人确实存在一些短板,但是他也清醒地认识到,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是大势所趋,如果一直观望,等到这项技术完全成熟再引进,很可能会被永远甩在后面。

    “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拥抱未来。”廖燚的想法得到了市中心医院管理者的支持。2014年,市中心医院引进了第二代骨科机器人,成为全疆第一家、全国第十家引进骨科机器人的医院,并和国内骨科技术顶尖的北京积水潭医院实现了远程对接。

    自此,市中心医院在人工智能与医疗结合上迈出了第一步。

    克服困难

    挑战生命“禁区”

    万事开头难,这句话尤其适用于骨科机器人。

    骨科机器人有一套复杂的操作流程,对于从未接触过这一领域的骨科医生来说,学习难度很大。

    “如果采用常规手术,也就是医生徒手打钉子,可能一两个小时就完成了,但是如果用机器人开展手术,可能需要五六个小时。”廖燚说,最初开展机器人手术时,科室的医生都满面愁容,“毕竟,做一台机器人手术确实太耗时耗力,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事物,人会本能的抗拒。”

    和一些做了几台骨科机器人手术就将设备闲置的医院不同,廖燚要求:必须克服一切困难,让骨科机器人的价值实现最大化。

    在廖燚的要求下,骨科机器人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随着骨科机器人手术台数的增多,科室医生逐渐熟悉了骨科机器人的操作流程,手术效率大大提高,手术用时也大幅缩短。渐渐地,市中心医院的骨科机器人技术声名鹊起。

    2017年,市中心医院引进了第三代,也是目前最新的骨科机器人——“天玑”机器人。与前两代骨科机器人相比,第三代骨科机器既能进行脊柱手术,也能开展创伤手术,精确度达1毫米。它的出现,为骨科医生打开了新的大门。

    2018年3月,市中心医院骨科中心运用第三代骨科机器人,为一位第一、二脊椎间两处骨折的患者成功实施了第二颈椎手术,成为全疆首个完成该手术的医院。

    “脊柱越往上骨头越细,最细的就是第一和第二颈椎,颈椎内有连接大脑的椎动脉和脊髓,在这一区域开展手术难度极高,被称为脊柱外科‘禁区”。按照传统手术的方式,需要在患者后颈部切一个至少10厘米的口子,在非常狭窄的通道内植入螺钉,稍有不慎就会伤及周围错综复杂的椎动脉和脊髓,造成患者瘫痪甚至死亡。”廖燚说,由于风险巨大,遇到这样的病例,医生一般都会放弃手术,采取保守方式治疗。这就意味着,患者的颈部再也无法恢复正常,永远失去了自由活动的能力。而“天玑”机器人的出现,则给患者带来了新希望。在“天玑”机器人的帮助下,廖燚在患者的后颈部开了两个不到半厘米的小口,两颗螺钉按照既定的轨道精准置入患者体内。术后第二天,患者就能下地活动,如今已恢复健康。

    截至目前,市中心医院骨科中心运用骨科机器人已经成功开展了四百余例手术,其中不乏高难度手术。数量和质量的双重保证,使得市中心医院在骨科机器人应用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创新求变

    拒绝“拿来主义”

    不仅要紧跟潮流,还要勇于创新,争做骨科机器人领域的先行者。这是廖燚对自己和团队提出的要求。

    因此,廖燚格外注重挖掘骨科机器人新的价值。通过大量临床手术和实践,廖燚及其团队自主开发了后踝螺钉、大粗隆髓内钉进钉点等十几例新的适应症,推动了骨科机器人临床应用的进步。

    2017年,廖燚和团队研发了一项新技术,不仅获得了业内人士的高度称赞,还让机器人手术更加微创化。

    在骨科机器人手术中,需要在患者背部的脊突处切开一个两至三厘米的小口,放入手术示踪器,这是进行骨科机器人手术的规范操作。

    但是廖燚认为,骨科机器人手术本身是一个微创手术,患者身上的伤口仅有几个小孔。为了放置示踪器,反而还让患者额外“挨一刀”,这就背离了微创手术的初衷。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免去这一刀,真正实现微创呢?

    廖燚及其团队经过半年的研究和实验,终于成功研发出了示踪器安返装置,这一装置可以直接将示踪器固定在患者脊突处,不仅节约了手术时间,还让手术真正实现了微创,提高了手术质量。目前,这一装置已经申请专利。

    “我一直不提倡拿来主义,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及早地涉足骨科机器人领域的原因。目前看来,机器人在医疗领域仍然是比较新的东西,但是可以预见,在十年、二十年以后,医疗领域将全面进入机器人时代。我们现在就加入进来,将会在学习、研究、实践等方面更具主动性,这对提高我市的医疗卫生水平,造福本地患者都大有裨益。”廖燚说。

    孜孜不倦

    造福更多患者

    “在克拉玛依市这样一个西部小城有着世界一流的卫生信息化技术,骨科机器人技术走在全国前列,真是了不起……”

    2017年9月22日,在市中心医院举行的新疆首届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研讨会暨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骨科机器人成果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用机器人工程与临床应用分会副主任委员张送根对市中心医院的骨科机器人技术做出了高度评价。

    凭借在骨科机器人领域的出色表现,近年来,市中心医院骨科中心多次在全国各大骨科高峰论坛上展露锋芒,获得了国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

    这些认可为市中心医院赢得了更多发展机会。

    2019年8月初,全国首批“骨科机器人远程手术中心联盟单位”名单出炉,全国仅有3家,市中心医院就是其中之一。

    2019年8月27日,市中心医院参与了全国首例骨科机器人四中心联合5G远程手术,见证了5G技术、人工智能、骨科手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结合。

    “可以说,正是多年来市中心医院骨科中心在骨科机器人领域孜孜不倦的努力,才获得了参与此次手术的机会。”廖燚说,此次手术的成功开展,有力提高了市中心医院在骨科机器人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标志着我市的骨科机器人应用跻身全国一流行列。

    细数我市骨科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廖燚感慨颇多:“一路走来,风雨兼程,虽然不易,但很值得。我们开展这项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造福患者,如今,在5G技术的帮助下,我市患者足不出户就能请国内顶尖专家为自己做手术,这样的便利,今后会越来越多。”廖燚说,接下来,市中心医院骨科中心将继续致力于骨科机器人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推广,积极申请建设西北骨科机器人培训中心,让这项技术造福更多患者。

 

时间:2019-09-06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