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三代人的“农机梦”

    [开栏语]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走进天山南北的一户户人家:农机手之家、护边员之家、石油人之家、多民族之家……在这些普通家庭的一个个动人故事中,我们清晰地看到:每个家庭的前途命运都始终与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只有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有家的和睦幸福,才有国的繁荣富强。

    □新疆日报记者/盖有军 通讯员/白云峰

    8月16日上午,28岁的王斌尚操作着自家的大型收割机,驰骋在广袤的金色麦田里,把一颗颗麦粒悉数收入“囊”中。阳光下,他和他的大型收割机成为奇台县万亩麦海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此刻,王斌尚的父亲王勇才就站在麦田边,注视着这个让自己无比骄傲的儿子。30多年前,王勇才跟着父亲开拖拉机;10年前,他的儿子王斌尚又跟着他经营农机,这祖孙三代都和农机有着相当深的缘分。

    今年50岁的王勇才,是奇台县老奇台镇二畦村人,从小就跟父亲王学基在拖拉机上摸爬滚打,已经和农机打了30多年的交道。受上辈人的影响,王斌尚从小耳濡目染,年纪轻轻就喜欢上了农机这一行。和他的爷爷、父亲一样,什么样的农机到了他的手中,都非常听“使唤”。如今,王斌尚也已成为各种农机驾驶操作的行家里手,而且还干出了超出前辈的新“名堂”。

    当天下午,89岁的王学基老人坐在院子里,看着儿子王勇才和孙子王斌尚给“东方红”大马力拖拉机调油泵、加机油、装空气滤清器,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在王家大院里,各种农机摆得满满当当,收割机、拖拉机、播种机、旋耕机等一字排开,连同各种深松、清粮、脱谷、平地等机械,共有大小农机具20多台(套),总价值超过150万元,俨然是一个“农机博物馆”。

    王学基老人介绍,他是新中国成立后村里的第一代拖拉机手。1958年,当时的奇台县红旗公社幸福大队(现奇台县老奇台镇二畦村)成立了机耕队,购买了两台链轨式“东方红”拖拉机。王学基经过两个多月的培训,成了村里的第一批拖拉机手,一干就是30多年。

    “以前犁地都是‘二牛抬杠’,就盼着能有个拖拉机。当时能开上拖拉机是多么光荣的事啊,听说被选为拖拉机手,我兴奋得好几天都睡不着觉。现在国家政策真是好,家里大大小小买了20多台农机具,比当时一个公社的还要齐全,而且先进得让人想都不敢想。”王学基老人感慨地说。

    受父亲的影响,王勇才很早就对农机感兴趣,后来就接了父亲的班。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一定补贴。这一消息的发布,让王勇才萌生了更新大型农机具的想法。

    王勇才想,奇台县耕地面积大,还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如果购买了大型农机具进行耕作,农户肯定会欢迎,何况还能得到补贴。

    有想法的王勇才说干就干,他和村里的几位农户一起来到农机市场,走走转转好些天,最终选择了一台“东方红”大马力拖拉机。当时买这台大马力拖拉机,国家补贴11.3万元,王勇才和几位农户花了12万元。“购买农机一次性投资较大,农民收入低,购买力有限,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着实给我们农机户帮了大忙。”王勇才说。

    后来,随着儿子王斌尚的加入,王勇才又陆续购置了一批现代化的农机具。他家成为当地有名的农机经营大户,每年经营农机收入都在二三十万元。

    王斌尚给父亲王勇才建议,在村里成立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把农机经营户组织到一起,既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又可以抱团发展,借“机”生财。王斌尚说:“通过合作社,实行统一调度、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收费价格,不仅能整合农机资源,实现抱团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当地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

    王斌尚早已独当一面了,现在他主要负责农机操作和业务联系。去年,他一个人开着收割机去石河子、巴里坤,创下了一人一年收割2万亩农作物的纪录,现在的名气不比父亲和爷爷小。

    “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我一定要帮助父亲成立农机联盟,把我们家三代人的‘农机梦’传承下去。”王斌尚说,“目前奇台县各类农机专业户有2100多户,农机合作社有181个,希望能在当地建立一个农机联盟,把农机合作社和农机户都联合起来,更好地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出力。”

时间:2019-08-21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