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小故事折射出大变化

    新疆日报全媒体记者/王铁军 尹小军 张治立 刘东莱 吕伊晗 李 瑞

    2018年,阿克苏地区生产总值位列全疆第四,增速排全疆第二;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位列全疆第三,增速位列全疆第一;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位列全疆第四,增速位列全疆第三;完成税收收入位列全疆第三。今年上半年,阿克苏地区财政收入达55亿元,同比增长9.6%,增速位列全疆第二……

    一连串保持在全疆前列的指标,不难看出阿克苏地区全力贯彻新发展理念,争当推动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充足干劲。

    8月上旬,记者在阿克苏地区行进式采访中,采撷到一个个小故事,从中感受到这片古老土地焕发的生机与活力。

    ■故事之一

    一朵棉花的产业之力

    再过两个月,阿迪力·阿不得热合曼目及之处,将是一朵朵盛开的棉花汇成白色的海洋。

    阿迪力所在的阿瓦提县丰收三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广种棉花。这里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孕育出了全国最优质的长绒棉。丰收季节拾棉花,镌刻在阿迪力这一代人小时候的记忆里。

    “我从小和棉花打交道,现在还和棉花打交道。不过,现在棉花在我手里变成细细的纱线了。”8月10日,阿迪力说。

    阿迪力和很多丰收三场长大的同伴一样,在新疆鲁泰丰收棉业有限责任公司纺纱厂工作,年收入近5万元。

    对收入满意的同时,阿迪力为天天能够守着现代化棉花加工生产线而自豪。工作10年来,他见证了新疆鲁泰丰收棉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壮大,也见证了一朵朵棉花在先进的机器生产线上渐渐变成精梳纱、高支纱的过程。

    新疆鲁泰丰收棉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棉纱,全部用于生产高档色织面料。阿迪力有个愿望,他想看到棉纱是如何一步步变成出口品牌衬衣的。进工厂之前,他从没想过眼前的棉花能变出那么多产品,走那么远。

    阿克苏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棉花产区之一,是“中国长绒棉之乡”。在这片热土上,靠棉花生产加工行业增收的农民和阿迪力有同样的感受,棉花的传统种植、加工方式渐渐成为历史,现代化的棉花种植模式和棉纺设备,让棉花成为一个不断延伸的产业,拥有无限发展空间。

    今年,从上海市一所职业专科学校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的喀什姑娘努尔比亚·艾买提,选择到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内的新疆依翎针织有限公司工作。她说,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内许多纺织服装企业的加工能力和水平并不比内地差,回家乡工作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链接

    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开发区)于2010年成立,规划面积54.58平方公里,2013年被确定为“三城七园一中心”的南疆四地州首城。目前已完成300万锭纺纱规模,入驻各类企业470家,2018年实现产值51.6亿元,吸纳劳动力2.4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万人。

    ■故事之二

    一片果园的合作之力

    进入8月,天山托木尔峰脚下的阿克苏冰雪蜜脆园果业有限公司种植的7800亩苹果园内,总经理王小平和合作伙伴们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在凉爽的葡萄长廊下讨论苹果种植管理技术。

    阿克苏的苹果声名远扬,蜜脆园的苹果更是供不应求。8月8日,离苹果成熟还有一个多月时间,王小平已经接到了好几个客商的电话,以每公斤20元的价格预订苹果。这让王小平和合作伙伴们信心倍增。

    蜜脆园种植的苹果有特点,管理合作方式也很有特点。来这里务工的农民,可以免费承包一定面积的果树,种植管理果树所需的农机具、农资、技术,甚至管理人员的住房,都由公司提供。

    “公司该提供的都提供了,我们不用承担任何风险,只管把果树管理好。”果农王从华说。在此之前,他承包过棉花、香梨和红枣,哪样都得出承包费,都要自己投钱来管理。

    不过,虽然不用投资、不担风险,但王从华感到肩上的担子并不轻松。合作协议规定,他们承包的苹果树,亩产要达到1.5吨或产值达7500元,这样和蜜脆园公司才能进行收益分成。

    “不要有压力,按照公司提供的标准化管理技术,几年之后亩产达到1.5吨没问题。”王小平对王从华说。

    王小平介绍,这种“公司+农户”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最大的好处是让参与合作的员工有了归属感,增强了责任心。他们既是员工,也是老板,因为合作双方利益紧密连在一起,他们把承包的苹果树当成了自己的果树来管理,苹果的品质和产量自然会不断提升。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管理属于自己的果园时也需要雇人干活,越来越多前来务工的农民学会果树种植管理技术后,也可以参与这种合作模式或自己种植果树增收致富。

    链接

    近年来,阿克苏地区秉承“优质、健康、安全”的理念,着力推行红枣、核桃、苹果新疆生产标准,努力实现果品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由“产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全面提升果品品质和档次。

    ■故事之三

    一个小区的嬗变之力

    古尔邦节到来之前,吐尔洪江·毛拉麦提去和静县走了一趟。他拉回200只羊,在自己所在的居民小区阿克苏市康乐新村很快卖掉,赚了2万元。

    “我之所以现在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享受这么好的环境,又能做生意赚钱,得感谢党的好政策。”8月9日,吐尔洪江说。

    康乐新村小区位于阿克苏市红桥街道古勒巴格社区,小区不仅高楼林立,而且靠近风光秀丽的多浪河景观带。闲暇之余,吐尔洪江会带着妻子和孩子到多浪河景观带游玩。“过马路就是体育公园,再往下走是儿童公园、湿地公园,到处都是风景。”吐尔洪江说。

    以前生活的环境,像一张发黄的照片,仍留存在吐尔洪江的记忆中。那时,康乐新村一带处于城乡接合部,住的是低矮陈旧的平房,巷道内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冬天烧的是燃煤锅炉。他用“脏、乱、差”三个字,来概括当时的生活环境。

    随着多浪河景观带改造工程的实施,阿克苏市对沿河棚户区进行改造。2014年,吐尔洪江一家住的400平方米院子被纳入拆迁范围,按照拆迁补助标准,他拥有了一套敞亮的高层住宅,还拿到了40万元补偿金。一度苦于居住环境差和做生意缺乏资金的吐尔洪江,两个问题都解决了。

    红桥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主任克尤木·艾海提指着小区内的楼房、门面房和夜市告诉记者,康乐小区安置拆迁户的同时,也在为他们创业就业创造条件,让小区居民真正感受到宜居宜业的好处。

    ■链接

    今年,阿克苏地区着眼宜居宜业公园城市定位,编制公园城市规划,持续推进水系建设和生态景观改造,完善绿道绿廊、街头绿地、小区绿化和休闲空间生态体系,实现“百米见绿、500米见园”,努力营造林城相融、林水相依、水城相润、人园相宜的生态宜居空间格局。

    故事之四

    一所学校的成长之力

    8月9日,阿克苏地区第一中学,在校门口值班的老教师吾斯曼·托乎尼亚孜看着一张张新面孔,忍不住对他们说:“现在学校的条件太好了,你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阿克苏市长大的吾斯曼1981年考入一中。他回忆,当时学校里只有平房,冬天需要架炉子。学生宿舍内是大通铺,一间要住20名学生。没有自来水,更没有澡堂,用水只能用压井压。而操场是一片土操场,如果开运动会,得提前一周天天洒水。

    1987年,师专毕业后的吾斯曼回母校当起了老师。他见证了这所学校的成长:1988年开始建二层教学楼,连在一起的桌椅变成了标准课桌椅;进入上世纪90年代,土操场得到了硬化,宿舍里的大通铺变成了高低床,学生由1400名增加到3000名;2014年,学校招生由初中生转为高中生……

    学校的楼不断长高,校园不断变美,教学设施在增加,一件件新生事物扑入眼帘。让吾斯曼更想不到的是,鉴于校园不能满足逐年增多的学生教育需求,2017年,地区又为学校建起了占地200余亩的新校区。去年,学校整体搬入新校区后,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电子阅览室、体育馆等设施一应俱全。

    在阿克苏地区第一中学教研室副主任阿迪力·热合曼看来,学校在新时代的变化无处不在,比如引进了大批年轻的教育人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党支部建在了年级上,并带动团建等工作。

    ■链接

    教育是阿克苏地区“76331”战略的重要支撑和标志。阿克苏地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809所,在校学生66.8万人,教职工总数4.8万人,基础教育发展走在全疆前列,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处于南疆领先水平。

 

 

时间:2019-08-21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