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发展成就巡礼】“旅游+”扮靓博尔塔拉

温泉县香紫苏种植基地(7月22日摄)。□本版图片均由新疆日报全媒体记者韩亮摄

7月19日,游客在赛里木湖景区游玩。

7月26日,游客在精河县枸杞采摘示范园采摘枸杞。

中国新疆第十三届环赛里木湖公路自行车赛的选手正在比赛(6月26日摄)。

7月29日,游客在阿拉山口综保区免税店购买商品。

8月2日,博乐市小营盘镇明格陶勒哈村牧家乐经营户乌音其米格(左)为游客献哈达。

7月21日,游客在温泉县体验直升机低空飞行旅游项目。

更多内容请扫二维码

□新疆日报全媒体记者/马健龙 马伊宁 宋雅文 张万德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整合特有的旅游资源,按照绿色为基、游客为本、文化为魂、特色为要、景城共享的理念,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并初步形成以赛里木湖景区为核心的“水陆空”并重发展的旅游产品体系。

今年上半年,博州接待国内外游客359.66万人次,同比增长45.6%;过夜游客170万人次,同比增长36%;实现旅游总收入50.11亿元,同比增长95%。随着全域旅游的大力推进,处处是风景、处处皆可游的博州“大景区”图景日渐清晰。

“旅游+农业”

拓宽精河农民增收渠道

7月28日,在精河县乌兰旦达盖沙漠腹地,进入成熟期的两万亩沙地桑让这片沙漠有了江南茶乡的秀美。

在沙地桑种植基地,精河县金桑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吉发胸有成竹地说:“这是国内最大的蛋白桑种植基地,目前正在搞‘旅游+农业’模式,打造沙漠休闲观光旅游建设基地。”

两万亩沙地桑林不但遏制了沙漠蔓延的脚步,还吸引游客纷纷前来。

“仅七月,我们就接待了1000多名采摘游客。”在刘吉发的构想中,生态观光休闲游是目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将农业开发与沙漠休闲观光旅游相融合,打造一个农业观光旅游基地正当其时。

精河县厚植生态优势,大力发展集农业观光科普、农家特色餐饮、果蔬采摘、民俗活动等于一体的“旅游+农业”产业促进了乡村振兴。

眼下,正是枸杞收获的季节。在精河县托里镇基布克村,红彤彤的枸杞林成方成畦。依托“中国枸杞之乡”、托里镇“中国特色小镇”等称号,精河县近期举办了枸杞文化旅游节,擦亮了“精河枸杞”金字招牌。

“激情飞跃·魅力托托”、新疆·精河木特塔尔沙漠文化旅游节等特色活动的举办,进一步提升了本地休闲农业的影响力,有效带动出行、餐饮、娱乐和购物消费,提升了精河县的旅游知名度。

精河县正积极探索农业和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精河县将发展好生态枸杞、沙地桑、果园等农业观光园,积极推进枸杞、蛋白沙地桑、骆驼奶制品等特色农业旅游商品基地建设,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增长。”精河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朱晓伟说。

今年上半年,精河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9.3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3亿元。

“旅游+体育”

打造赛里木湖亮丽名片

晨光中,烂漫的山花在蔚蓝的湖边摇曳,山影倒映在微波里;夜色里,漫天繁星闪烁,月光洒在赛里木湖清澈的水中……

安静的赛道上,只能听到车手米仁依·布尔力克有节奏的呼吸声和车轮链条的律动。

米仁依·布尔力克来自温泉县扎勒木特乡浩图尔哈牧业队,哥哥是去年环赛里木湖公路自行车赛的冠军。受哥哥影响,18岁的他参加了温泉县野牦牛车队,暑假以来每天骑自行车从温泉县到赛里木湖往返训练。

赛里木湖是新疆境内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湖泊。自2007年夏天博州举办第一届环赛里木湖公路自行车赛以来,已成为博州各族群众的盛大节日、对外宣传博州的一张亮丽名片。

博州充分利用赛事资源,以生态建设为支撑,以推进全域旅游为主线,全力打造中国新疆环赛里木湖公路自行车赛品牌。今年,主办方对比赛赛程及线路都进行了优化升级。通过重新规划,今年的环湖赛赛程和线路,覆盖全州两县两市和赛里木湖景区,加之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配套活动,更好地促进了体育赛事与旅游资源相融合。

博州有高山湖泊、草原、沙漠和雪山等丰富的自然景观,不断完善的公路体系,为举办高规格自行车赛事提供了良好条件,让“旅游+体育”产生了“1+1>2”的效应。今年上半年,赛里木湖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70多万人次。

“旅游+口岸”

促进阿拉山口环境改善

走在阿拉山口的街道上,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树叶随风摇摆。曾经风沙肆虐的边境小镇,如今已变成一片绿洲。

“阿拉山口环境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了,我们的生意更是红火了不少。”提起阿拉山口的变化,已经在这里做了20多年边贸生意的何海燕感触颇深。

1998年,何海燕从陕西榆林来到阿拉山口,从中学老师变身为商人,用家中所有的积蓄租了3个柜台,做起外贸生意,但由于游客较少,生意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为改善生态环境,阿拉山口市持续推进“生态立市”战略,累计投入200亿元完成城市配套及通关基础设施建设。

城内种植绿化树,城外布局防风林。每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已使阿拉山口拥有近15万亩林带。

风小了,生态环境好了,游客也慢慢变多了。国门景观、火车换装库、旅游购物中心等独特的资源引得八方游客纷至沓来。今年上半年,阿拉山口接待国内外游客27.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7亿元。

此外,阿拉山口市积极打造以边境旅游、工业旅游、国防教育红色旅游为主的特色旅游线路,以国际旅游班车和国际旅客列车为载体,加强人文交流。同时,举办阿拉山口风筝节、丝路红酒文化节、冰雪欢乐购物节等活动吸引游客。

“旅游+文化”

助力博乐建设旅游品牌

《江格尔》是蒙古族数百部英雄史诗中最优秀的一部,其说唱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遗产。

8月2日,甫·巴达身着长袍,端坐在博乐市小营盘镇明格陶勒哈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把《江格尔》的说唱示范给学生,中间不时有游客过来拍照合影。

2006年,《江格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甫·巴达也成为博乐市首位国家级《江格尔》传承人。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说唱史诗《江格尔》上。

“这几年学唱《江格尔》的人越来越多了,我们的机会和舞台也更多了。”甫·巴达说,他经常给游客说唱史诗《江格尔》,让游客感受源远流长的游牧民族文化。

走进明格陶勒哈村,蓝瓦黄墙、树木环绕。西迁的察哈尔蒙古族定居在此,传承着蒙古族的文化风俗。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改造一新的定居村貌,错落有致的民居民宿……“网红村”明格陶勒哈村背靠哈日图热格国家森林公园,大力发展民俗文化、牧家乐、民宿业等,接受着各地旅客的“检阅”。

近年来,博乐市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旅融合的旅游品牌,重点建设了一批文化旅游景区和文化旅游示范点,如博河水系旅游区等,推动“旅游+文化”战略的实施。

今年三月,博乐市举办了那达慕赛马会,将文化、体育与旅游活动深度融合;五月,博乐市举办首届海棠文化旅游节,开展《察哈尔婚礼》舞台剧表演,向游客展示独特的蒙古族民俗文化,前后吸引了5万余名游客参观。

在明格陶勒哈村开展“江格尔说唱”“托布秀尔弹唱”表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相融合,吸引了众多疆内外游客前往休闲度假。

“旅游+生态”

造就温泉大公园旅游格局

8月1日9时,在温泉国家空间天气观测站,温泉县气象局局长杨军民跟往常一样登上太阳观测塔最顶部,打开太阳磁场望远镜设备开始观测太阳磁场,记录太阳磁场的变化。

2013年9月,太阳磁场望远镜在温泉县架起,这是我国继北京怀柔太阳观测基地之后架起的第二部太阳磁场望远镜,也是全球四部地基太阳磁场望远镜之一。

太阳磁场望远镜落户温泉县,是因为温泉县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好,光污染和工业污染极少,大气视宁度高,有利于观测太阳磁场。

温泉县冬无严寒,常年无夏,年平均气温4.1℃,被国家气候中心认证为“中国避暑胜地”,这样的温度条件避免了高温对大气的干扰和影响,确保了太阳磁场望远镜观测数据质量。

好山好水和优美风光既是大自然的恩赐,也离不开温泉县一直以来对生态环境的大力保护。

温泉县坚持走“生态立县、旅游强县”的道路,通过全面实施农村环境整治、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工程,全县环境得到明显提升,2016年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

温泉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刘刚介绍,温泉县有5万亩湿地、8000多亩河谷林地、147处泉眼,森林、草原、冰川、高山草甸等自然资源丰富,县城内就有国家级湿地公园,已形成“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大公园旅游新格局。

截至6月30日,今年温泉县接待国内外游客73.53万人次,同比增长71.1%,其中过夜游客20.72万人次,同比增长31.1%;实现旅游总收入6.62亿元,同比增长23.39%。

“良好生态和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就是温泉县旅游最具吸引力的招牌。我们要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将绿水青山的潜在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现实优势。”刘刚说。

时间:2019-08-06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