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乡村变成“桃花源”
——小拐乡打造“牧马人的幸福生活”之垃圾公厕治理篇
高宇飞

街道两旁的垃圾箱。本报首席记者 高宇飞 摄

小拐乡冬不拉广场干净整洁。

桃花盛开的小拐乡宛若世外桃源。

小拐乡公厕。 本报首席记者 高宇飞 摄

小拐乡整洁的街道两旁绿树成荫。

    为治理农村垃圾、推进厕所革命,小拐乡做了哪些努力?

    ●积极筹资近一百万元,在三个村和国营牧场新建了19座封闭的垃圾房

    ●通过走访宣传、各种活动、农牧民夜校提升村民收集生活垃圾的意识

    ●投入30万元对原有的四座公厕进行维修和改造,公共厕所实现现代化

    过去的小拐什么样?现在有多大变化?这两个问题,赛库·哈力别克就有发言权。

    赛库·哈力别克是小拐乡小拐村土生土长的村民,过去,他住的是破旧的土坯房,出了家门就是夹杂着粪土和垃圾的土路,走几步,鞋子上就沾满泥土。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赛库·哈力别克这么形容过去的小拐村一点也不为过。

    赛库·哈力别克说:“小拐村大多是牧民,要养牛养羊,房子前面是牛圈,后面是羊圈,到处都是粪便,到处臭烘烘的,一到夏天,苍蝇、蚊虫更是满天飞,觉都睡不好……”

    “这些年,就像变了魔术一样!”赛库·哈力别克说起小拐村的变化,脸上是掩饰不住的笑容。

    在小拐乡,发生巨变的当然不止小拐村。

    为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幸福乡村,从2018年开始,小拐乡致力于打造“牧马人的幸福生活”品牌。他们围绕品牌建设,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作为重点,大力提升农村垃圾治理工作、推进“厕所革命”。

    过去脏乱差的小拐乡,如今已经变成了洁净优美的、很多城市居民向往不已的“桃花源”。

    百万投入

    随着小拐乡抗震安居工程的实施,各村场家家户户住进了抗震安居房,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还实现了人畜分离。

    居住条件改善了,但生活垃圾如何处理治理,如何改变“垃圾围村”的现象,依然是小拐乡党委、政府的一块心病。

    当时,小拐乡没有集中收集垃圾的地方,村民随意倾倒生活垃圾,家里讲究一点的,把垃圾在家门前堆一下,堆的太多了,就拉到村外没有人的地方倒掉。

    为此,小拐乡党委、政府积极向上级反映实际困难,得到了克拉玛依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克拉玛依区相关部门为小拐乡每个村场配备了垃圾斗,村民把垃圾收集好统一放进垃圾斗,由克拉玛依区融汇环卫公司负责每周清运。

    由此,小拐乡“村收集、区处理”的生活垃圾收集清运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但由于露天垃圾斗存在很多弊端,问题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

    据小拐乡党委主要负责人介绍,很多村民不注意,把垃圾随便往垃圾斗旁边一扔,还有一些流浪狗、流浪猫也会跑到里面翻拣食物,搞得垃圾斗周围满地都是垃圾,脏兮兮的,臭味很大,还孳生了很多蚊蝇。

    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中,把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列为六大重点任务之首,指出:统筹考虑生活垃圾和农业生产废弃物利用、处理,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

    为进一步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处理工作,小拐乡党委、政府迅速行动起来。

    2018年,针对露天垃圾斗的问题,小拐乡党委、乡政府结合乡村环境治理工作,积极争取到上级资金50万元,各村场又从集体资金里面拿出40余万元,总共筹资近100万元,在三个村和国营牧场新建了19座封闭的垃圾房。

    “臭烘烘的垃圾斗没了,看着干净整洁的垃圾房,我们的生活跟城市没啥区别了。”赛库·哈力别克说着,一脸自豪。

    素质提升

    设施到位了,但小拐乡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理工作并非一帆风顺。

    问题出在村民的素质和意识上。“我们祖祖辈辈就没有收集生活垃圾的意识,刚开始大家很不习惯,没人提醒就会乱扔。”赛库·哈力别克说。

    为此,小拐乡党委、政府组织各村场干部和“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队员利用日常入户、周一升国旗仪式、农牧民夜校、村民会议等时机,大力宣讲收集生活垃圾相关知识和要求。

    同时,村“两委”还要求村干部和“四老”人员首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搞好自家卫生环境,为其他村民做榜样。

    一些村子还举行了“美丽乡村”“美丽庭院”“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将生活垃圾收集作为其中一项重要指标。

    乡里的干部们还想到了更直观的办法,他们到各村检查卫生时,拍摄各种卫生死角,制作成幻灯片,在农牧民夜校的课堂上播放。“看到这些照片,村民逐渐意识到垃圾收集对于环境改善的意义,村民们深受教育。”小拐乡干部余冬菊说。

    此外,各村还抓住全民体检的契机进行宣传。村干部在统一发放体检报告时,特意留下一些因卫生搞得不好体检出疾病的居民,医生现场向他们解疑释惑。“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意识到不讲卫生、乱扔垃圾的后果和严重性,对他们的触动很大。”小拐村党支部书记李军说。

    “村里在发展,我们的思想也得进步。”赛库·哈力别克说,现在,小拐乡多数村民都有了维护卫生环境的强烈意识和责任感。

    有一次,赛库·哈力别克看到一位村民乱扔垃圾,就迅速上前制止:“党和政府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你咋还乱扔垃圾!”那位村民听了赛库·哈力别克的话,不好意思了,赶紧捡起了已经扔掉的垃圾。

    赛库·哈力别克说,他相信小拐乡的未来会一年更比一年好!

    厕所革命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

    走进美丽如画的小拐乡和谐村,在村委会旁有一座崭新的、外墙为红色公共厕所,洁白的瓷砖、干净的地面……一切与市区的公共厕所没有区别。

    像这样的厕所,小拐乡目前共有4座。

    据小拐乡党委主要负责人介绍,这些公厕原本是前几年建成的,除了供村民们使用,还可以为来小拐的游客和其他外来人员提供方便。但设施不全等问题,这些公厕曾停用了一段时间。随着这两年稳定红利持续释放,来小拐的游客越来越多,作为美丽乡村必要的公共设施,修建现代化的公共厕所势在必行。

    2018年,由乡党委、乡政府牵头组织,各村从集体收入中投入30万元资金,对原有的4座公厕进行了维修和改造。今年,小拐乡还计划在国营牧场再建1座。

    而在此之前,小拐乡的村民上的都是旱厕,很遭罪。

    “冬天的时候上厕所,零下几十摄氏度,别说老年人,就是年轻人也受不了。夏天又臭烘烘的,太难受了。”回忆起以前的情景,和谐村村民李新章满脸惆怅。

    现在,小拐乡的农牧民家家都有冲水式马桶,现在又建了公厕,更让村民们喜出望外。

    “在家上厕所的时候还可以看看书,在外又有这么好的公共厕所,你说舒服不舒服?”李新章得意地说,现在不但环境好了,居住条件好了,腰包也鼓囊囊的,“没有比这更幸福的生活了!”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 张珏 摄

 

时间:2019-06-20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