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磊:沉醉墨海 书写人生
郭雪梅 黄锐

崔磊获得“天山文艺奖”。 图片由本人提供

    笔锋触到纸,纸的纤维被墨水渗透,墨水顺势向四面八方肆意扩张,像一片树叶的叶脉,让人看到便知道养分被输送到了哪里。

    崔磊在桌前静静地写,慢慢体味。

    她用心感受着每一次笔墨纸张的碰撞和交融,或沉重朴厚,或细腻婉转,或森严宏大,或肆意狂放……

    对崔磊来说,书法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修养,是沉着淡定的力量,是于一笔一画中体验生命怡然自得的惬意。

    2017年,崔磊成为了新疆第一位篆书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的女书法家。

    2019年,她凭借作品《江姐家书》荣获第六届“天山文艺奖”。该奖项是自治区文艺最高奖,目前已经成为新疆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文艺奖。

    埋下种子

    崔磊今年45岁,幼时,她成长在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里——父亲爱看书、写诗,母亲爱剪纸、绣花,艺术的种子很早就在她的心里萌芽。

    “爸,我们今天还去书店么?”

    “嗯。”

    爸爸有力的手臂一把将从幼儿园放学的崔磊抱起,随后推着自行车向新华书店走去。

    这是年幼时让她印象最深的事。崔磊说,只要爸爸来接她,第一件事就是带她去新华书店看书。

    “当时老新华书店还在‘大十字’,进门右边是儿童图书区,左边是成人图书区。每次一进门,我和爸爸就‘分道扬镳’,我向右,他往左……”儿时和爸爸一起逛书店的景象,她历历在目。

    崔磊家一共有三姐妹,全家人的业余生活不是读书就是画画、写字。只要书店有新的绘画启蒙,爸爸必定第一时间买回家送给她。

    每年暑假,邻居家的孩子们都在房前屋后嬉戏,崔磊却很少出门,她和姐姐们每天都在家里练字、画画。

    要么临摹小人书里的场景,要么临摹挂历上的人物,一画就是一上午,尤其是临摹古代美女图里的各种精细头饰、璎珞时,崔磊最有耐心。

    有一年暑假,崔磊每天都能画出一张作品。暑假过完,她拿着厚厚的一叠画纸去参加学校展览,当教学楼的一面墙上全部贴着她的画时,她感到特别自豪。

    两瓶酒精

    后来,崔磊的二姐考入了克拉玛依师范学校,每次回来,她都给崔磊讲学校里的趣闻,崔磊每天都会缠着她一起睡,最喜欢听她讲写生路途上发生的奇闻趣事。

    1989年,崔磊终于如愿考入了克拉玛依师范学校的美术班。那一年,她16岁。

    在克拉玛依师范学校,她的老师孙葛、李俊帮她打开了艺术的大门。

    崔磊从小身体就娇弱,很容易生病。第一次去乌尔禾绘画写生,她发高烧到40℃,老师为了给她降温,整宿用酒精给她擦拭身体,熬夜到双眼通红。

    “你别去了吧,这么爱生病。”第二年,去伊犁写生前,老师孙葛跟她开玩笑道。

    这句话让她暗下决心,每天早操比其他同学多跑好几圈,就是为了能强壮体质,面对野外写生的艰苦生活。

    然而,一到草原上,崔磊又开始发高烧了,孙葛老师掏出提前预备的两瓶酒精,又帮她擦了一夜。

    “这两位老师是我的偶像,他们夫妻俩的精神生活非常富足。一件毛衣能穿一个冬季,裤子穿烂了也不舍得扔,他们却把所有的钱用来买颜料和画笔。他们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对学生的爱,深深影响了我。”崔磊说。

    用力过猛

    工作后,崔磊成为了一名小学美术教师。绘画之余,她也开始钻研书法。

    起初,她练习的是隶书,在学习的过程中,她渐渐被篆书之美深深吸引。

    她喜欢清篆那种打破线条粗细均匀束缚的感觉,尤其是吴让之的篆书,其结构稳健工整、婀娜多姿、柔中带刚,其韵味与变化同存,表现出了极强的书写性。崔磊全身心投入其中,每天早课晚课的临习从不间断。

    这个过程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每天做起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一年,崔磊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来练习书法,每天至少练习七个小时以上,结果得了腱鞘炎,手腕处鼓起一个大包,疼得她一个多月无法握笔。

    她也意识到,即便再深爱,练习也要有节制。

    练字之余,崔磊会读很多相关的专业书籍和报纸,只要是她觉得有用的内容,她都一一记下来揣摩,再运用到临帖和创作中。

    她发现,篆书在气韵变化上不如行草书那么风卷云涌,但一样有着节奏的变化和气息的吐纳,需要反复琢磨、锤炼。

    通过上千过万次的练习,崔磊在篆书的起笔、笔画之间的连接和收笔方面都有了自己独到的体会。

    频繁展出

    2011年起,崔磊的书法作品尤其是篆书作品,开始频频入展,甚至是国家级的大展。

    2015年,经中国书法家协会选拔,她还成为“国学修养与书法·第二届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的学员。这种系统而专业的学习,让她收获良多。

    2017年10月16日,对于崔磊来说,足以被记录成她艺术人生的里程碑。

    这一天,她的书法作品《江姐家书》与我国当代99位著名书法家的作品一起,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展出。

    这场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的“民族脊梁——迎庆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全国书法大展”对于书法家来说,就如同春晚舞台一样令人神往,而崔磊不仅站在了“春晚”舞台上,作品更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创作这幅作品,是崔磊书法生涯中最艰难的一段经历。

    2017年6月15日,崔磊接到一封来自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大展邀请函,邀请她参加中国文联、中国书协2017年度重点项目“民族脊梁——迎庆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全国书法大展”。

    函中提到,展览共分两个版块,分为古代部分和近现代部分,主办方从历代为国家完整、民族独立、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历史人物、时代楷模、国家领袖中遴选100位,挑选100篇具有时代代表性的诗文供书家创作。

    崔磊心头一震,她知道,这次展览非常重要,而她得到的文章正是《江姐家书》。

    突破自我

    书法创作对崔磊来说本不是难事,但这一回有些不同。

    主要困难有两点:第一,作品要求尺寸为丈二整张(高3.67米、宽1.44米),是崔磊平时创作作品面积的两倍;第二个难处是风格,崔磊性情温和,笔墨以柔和清秀为长,在用笔上也讲究点画精致,气息流畅委婉,但《江姐家书》表达的是江姐不畏生死、大义凛然的革命英雄气质,与崔磊平时的笔法有很大冲突。

    在设计计算后,崔磊尝试性地按照平时书写小篆典雅秀丽的风格去写,结果作品颇有些苍白无力,和革命先烈家书慷慨豪迈的内容极不匹配。看来,只是将过去书写的字体整体放大,无法体现这篇作品的精神内涵。

    第二次,她将所有字体的线条整体加粗,在书写时刻意增加了力度并加快了书写速度,力求通过线条的厚度与力度体现作品的精神。可是作品仍旧不能令人满意,崔磊有些气馁,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完成这样的巨幅作品。

    但放弃的想法并没有占据她太长的时间,反复斟酌作品后,崔磊对《江姐家书》的内容和每一个字的结构都有了进一步的熟悉。江姐的每一句话语时刻萦绕在她的脑海里。

    “我到底还缺少什么呢?”

    这个问题不断在崔磊的脑海中回荡。她反复阅读文本,咀嚼每一句话的内容,思考每一个字的结构,有那么一瞬间,崔磊觉得自己好像“江姐附身”一般。就在这一过程中,她感到自己好像逐步融入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中,她开始能够理解革命英雄身上那种大无畏的精神。

    崔磊知道,这种精神,就是作品应当体现的气质,但是,如何把抽象的精神,用具体的笔墨展现出来呢?

    书写第三遍的时候,崔磊在篆书的用笔上又进行了一些尝试,虽然字体结构仍以小篆为主,但她在笔画和笔画的衔接上进行了改变。

    起笔时,她使用的是大篆绞裹的起笔,令字体线条浑厚有力;收笔时则不刻意追求形态的妍美,任由力度惯性行轨、自然提起。

    其次,笔画和笔画有的连接在一起,有的笔断意连,书写中不去刻意追求小篆线条婉而通的流畅之美,力求体现线条浑劲圆融、古茂雄秀的质感;在墨色上,增加线条的飞白和枯笔,使作品整体体现浑厚苍茫、刚柔相济的遒逸气息。

    第三遍完成后,崔磊才感到,这种感觉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虽然舍弃了妍美秀丽,但能够体现出革命先烈果敢刚毅的精神。

    此时,一幅足以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作品才真正初见雏形。

    水到渠成

    作品的大概样貌已经敲定,崔磊又按照之前书写时找到的感觉,书写了第四遍和第五遍,进一步打磨细节的表现力。通过娴熟的技法和用笔,作品的风格特色越发稳定自然,崔磊书写的《江姐家书》最终顺利通过专家的审稿,获得了评委们的肯定。

    2017年10月16日,《江姐家书》与其他99幅名家作品一起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被展出。这幅突破自我的作品也被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刘颜涛评价为“篆法纯正、前途无量”。

    可以说,这幅作品是崔磊在艺术道路上的里程碑式作品,使崔磊的作品在艺术价值上和专业技巧上都获得了重大突破。

    2019年,崔磊重写的《江姐家书》荣获了第六届“天山文艺奖”荣誉称号。

    “我这一生太幸运了,把爱好变成了专业,并且在专业里有所建树。这样的幸运不是人人都有,所以我倍感珍惜,未来我依旧要回到平静地练习中,用生命感受笔墨的美。”她说。

 

时间:2020-01-02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