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追梦人】李万逵:为了大山不再闭塞

□记者/白之羽 米日古力·纳斯尔 何玲

11月19日,当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下闸蓄水的消息传到远在乌鲁木齐的李万逵耳中时,激动、怀念、不舍的神情混杂在一起,出现在这个已过耳顺之年的老人脸上。这是他期盼了30多年的一刻,也是为他的职业生涯画上圆满句号的一刻。

昆仑巍峨、叶尔羌河蜿蜒,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兼具的防洪、灌溉、生态、发电等综合利用功能,使它成为促进南疆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抓手。李万逵作为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地质勘察研究所的一名地质工程师,则是这项工程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1988年,李万逵受单位指派,前往喀喇昆仑山深处、叶尔羌河河畔负责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前期的地质勘查研究工作。

“山上没树,地上没路,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这是30年前的阿尔塔什给李万逵留下的第一印象。从莎车县城出发,130余公里的距离要经过6小时的车程才能到达,而所经之地,满目荒凉,乱石遍地。

艰苦的环境对李万逵来说不算什么,最让他痛心的是当地的贫穷和落后。没有干净的水源,没有稳定的电力,没有丰沛的草场和肥沃的土地,这里的一方水土实在难养一方人。于是,李万逵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在这个封闭的世界里,修建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发挥其综合利用功能,才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变群众生活的最好出路。

从那时起,大山就成了家,工具就成了亲人。

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是李万逵工作的常态。饿了吃干馕、渴了喝河水、晚上睡帐篷,工作条件异常艰苦,但工作标准丝毫不降。在李万逵眼里,每一座山峰、每一道沟壑都要走过、勘测过,每一处细节、每一个特征都必须记准、分析透。所以,尽管每次归来李万逵都是蓬头垢面,但最确切、最详实的第一手地质资料就是最完美的回馈。

工程前期的地质勘查是辛苦的,也是危险的,不仅需要毅力,更需要勇气。回忆近30年的工程勘查经历,李万逵也并非毫无畏惧。

2010年8月,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坝址区右岸的高边坡稳定性研究正在推进当中。一天早晨,李万逵独自带上地质工具沿便道向山顶进发。便道很窄、边坡很陡,而身侧就是汹涌的叶尔羌河,十分危险。李万逵一边前行一边记录地质信息,最后顺利完成了工作任务。等回到营地,李万逵才感觉到后怕:自己一旦摔下去,连个报信的人都没有。

就这样,28载寒暑匆匆而过。李万逵踏遍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熟悉每一个达坂的地质特征,出自他手的一本本数据材料、一篇篇科研论文成为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设计的最基础、最可靠的地质资料。

2016年10月,李万逵正式退休,离开了熟悉的大山,离开了未完结的项目,也离开了对他恋恋不舍的群众。回到乌鲁木齐的家中,李万逵百感交集却也充满期待,期待那个最好的消息传来。

“初心不改人憔悴,千帆过尽终不悔。”这是李万逵对自己数十载地质勘查工作的总结,也是对自己人生的评价。

编辑点评

28年只做一件事,值还是不值?下闸蓄水现场的掌声显然不会传到千里之外,但李万逵依然“终不悔”,因为他觉得很值。一方面,地质勘查就是自己的专业,把它做好就是对自己和工作最大的尊重;另一方面,依托地质勘查建设的水利枢纽工程是南疆人民的期盼,建好它意味着给几百万群众带来了福音。用28年的埋头苦干换来自尊与无数人的尊重,或许是人一生最划算的一件事了,李万逵显然没有算错。

 

时间:2019-11-25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