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记首届全国油气开发专业井下作业工职业技能竞赛银牌选手刘川
景璐

    姓名:刘川

    年龄:27岁

    职业/职务:应急抢险救援中心工程技术三分公司带压12队资料员

    获奖情况:2019年全国油气开发专业井下作业工职业技能竞赛银牌

    获奖感言:感谢公司领导的关怀,让我有机会拼搏;感谢集训中的每一位教练,教授我知识,陪伴我成长;感谢父母和亲朋,给我支持、勇气和力量。比赛结束了,但我人生新阶段的路才刚刚开始,这次经历告诉我,没有什么“不可能”,只要努力就“可能”。

    4个月前,竞赛教练问大家:“在修井作业中,组装卡瓦打捞筒需要多长时间?”刘川犹豫着说:“十几、二十分钟吧。”

    教练又问:“那你们觉得能在十分钟内完成吗?”刘川笃定地说:“那不可能,十分钟太短了。”

    4个月后,他被自己的行动“打脸”。经过千百次组装训练,最快用8分半就能完成组装卡瓦打捞筒项目的刘川,亲身体会了一把如何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被迫”参赛的小伙儿

    今年4月初,新一年职业技能竞赛开始报名的消息传到了应急抢险救援中心工程技术三分公司带压12队。与前些年不同,今年的技能竞赛竟然是全国性的,这可是七八年难得一遇的好机会。私底下,满足报名条件的员工们炸开了锅,都想趁机露露脸。

    刘川也听到了消息,但他没打算报名。“听说每次职业技能竞赛都要封闭集训小半年,多累啊,还不如好好上班。”他心里这样想。刘川的好兄弟艾孜木江却不赞同,他鼓动刘川:“我们一起报名吧,到时候一起训练、一起比赛多好。”生性恬淡的刘川还是不为所动。

    没过几天,报名人员的名单发布在了公司网页上,刘川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大名竟然位列其中。正当他疑惑时,艾孜木江笑着说:“是我帮你报的名,你这么年轻,拼一次吧。”感受到了好兄弟的善意,刘川暗暗把参加竞赛的事儿放在了心里。但由于工作繁忙,再加上“被迫”参赛积极性不高,他一直拖到初试的前一天才通宵复习了一次。

    排名第七——初试成绩出来后,刘川窃喜:“复习一个晚上就有这成绩,看来我还挺厉害的。”

    但还没等高兴劲过去,他就感受到职业技能竞赛竞技性的残酷——从5月4日开始,初试入选的32名选手们将面临为期4个月的激烈竞争,最终只有6名选手有资格参加正式比赛。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如果说初试入选后曾有过“稍努力一下就能混进决赛”的侥幸心理,那么,参加集训后,刘川内心的这种想法已消失不见。

    早上7点准时起床洗漱,简单吃过早饭后就开始学习理论知识、学做方案设计、练习快速盲打、背呼吸器模拟现场救援……除了吃午饭时能歇口气,密集的训练项目一直要持续到凌晨才告一段落。

    想偷懒?其他选手你追我赶的学习劲头逼着你不敢早早入睡。而相比繁重的训练任务,与一个个“战友”的离别更让刘川感到压力巨大。

    在“32选6”的选拔机制下,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掉队的“战友”无缘最终比赛,其中就有艾孜木江,还有刘川其他的好朋友、好兄弟。

    “记得艾孜木江离开集训基地的前一晚,我们天南海北地聊到半夜三四点。直到现在我都记得他说的那句话‘我年龄比你大,以后再参赛的可能性很小,兄弟你要加油啊。’”刘川回忆说,“从那一刻开始我就决定,我一定要努力,带着兄弟、亲人那份儿企盼一起努力!”

    训练中“淬火重生”

    抱定心中的信念以后,刘川训练起来干劲十足。

    每天凌晨集训结束后,他还会在宿舍给自己加训两三个小时。一次临睡前,教练拿来一道设计题让他练练手,本已躺在床上的他二话不说,立即拿起草稿纸计算起来,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提高自己的机会。

    数次尝试、数次失败后,刘川和这套题“杠上”了。沉浸在思考中的他甚至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等他终于算出了正确答案,一抬头,天边已经开始泛白,时间显示为凌晨6点多,距离起床时间还不足一个小时。但他没有讲特殊,简单洗漱后又投入到了新一天的训练中去。

    每天早上的第一个集训项目一般是井喷现场应急处置,模拟训练中,井喷喷出的不是油,而是凉意十足的水。虽然选手们都穿着工装,但夏日的清晨本就有些微寒,要是再淋“一场雨”,那可真算得上是冷了。别看选手们大多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当湿漉漉的衣服紧贴在身上、工鞋里积满了凉水,他们也难免冷得发抖。

    然而,刘川和其他选手们仍然坚持训练。工服湿了那就换,换了干的再来练,每天早上训练完,选手们随手脱下的湿工服都堆成一座小山。

    同样废寝忘食的努力场景还发生在临近比赛时,刘川回忆说:“那时候我们刚从大港油田熟悉完比赛场地回来,训练中我突然发现自己在模拟紧急救援项目中手感不佳。”

    模拟紧急救援项目中,比赛选手需要为假人做心腹复苏,胸腔按压150次。但不知为何,以前能在规定时间内精准做完150次按压的刘川,突然间失了“准头儿”,不是按压次数多了,就是按压次数少了。

    于是,那段时间里,宿舍楼道里总能看见练习心肺复苏的刘川,从凌晨一点到三四点,雷打不动。而几千次、上万次的按压练习和麻木的双手终于让他找回了当初的“准头儿”。    

    0.5毫米决定成败

    终于,正式比赛来了。

    作为新疆油田公司6名取得最终竞赛资格的选手之一,刘川迎来了检验集训成果的关键时刻。

    由于是全国性的赛事,比赛现场选手众多。这让平时习惯了与自己队友集训的刘川有些不适应,但他很快冷静下来,他告诉自己:“这一刻,技能上的训练和提升已经告一段落,接下来,心理素质上的比拼才是真正的考验。”

    知易行难。第一天的比赛中,紧张的刘川没有发挥好。

    “做施工设计时,我看别的选手打字非常快,心里本就有些着急。”刘川说,“再看到很多选手紧张得满头大汗,我内心的焦灼感更加强烈。”

    考试后,心情低落的刘川直接返回宿舍,连饭都没吃。总教练金萍发现了他的情况,劝解说:“人生中总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不要为了一时的挫折就垂头丧气,明天不是还有比赛可以加油嘛,赶快振作起来!”

    在教练的鼓励下,第二天,刘川又精神饱满地站在了赛场上。这一次,他迎战的是往年职业技能竞赛中的“老大难”——组装卡瓦打捞筒。

    组装卡瓦打捞筒项目要求选手要在10分钟内,从几十个干扰件中挑选出6个正确选项,进行组装和拆卸。项目不仅考验选手对工具尺寸数据的记忆力,还考验细心程度和操作速度。

    由于是集训的重点项目,刘川对这一项目非常熟悉,甚至,对于集训时用的干扰件,他闭着眼睛都能分出个一二三。但看到比赛时的干扰件,他愣住了。

    几个捞筒外形几乎一模一样。看外径,似乎没区别;看扣,也都差不多……这可咋办啊?正当他急得想挠头时,集训时教练的一句话让他醍醐灌顶:“别给我找理由,就算是肉眼能分辨,也得一个个给我量出区别来。”

    刘川立马拿起游标卡尺,仔细量起来。这个捞筒和那个捞筒外径差0.5毫米,这个数据应该是97.5厘米而不是97厘米……直到将每个干扰件都量了一遍,刘川才放心选出正确选项进行安装。

    最终,九十多名选手中,只有两三成选对了组件,完成了润滑、组装等环节的选手更是少之又少。可以说,正是这手一抖都可能产生误差的0.5毫米,决定了刘川最终的成绩。

    “坏孩子”变好了

    一枚珍贵的银牌。

    刘川获奖的消息很快传回了克拉玛依。

    “刘川得奖了?是我们那个中学同学刘川吗?”

    “拿了全国比赛银牌,你们家刘川真是厉害啊!”

    ……

    曾经,读书时的刘川是个成绩不好的“坏孩子”,如今,用自身努力换回荣誉的他,在同学、同事和亲朋好友眼中改观,而他自己也尝到了辛苦耕耘后的硕果。

    “感谢公司领导的关怀,让我有机会拼搏;感谢集训中的每一位教练,教授我知识,陪伴我成长;感谢父母和亲朋,给我支持、勇气和力量。”刘川说,“曾经我年少不知愁滋味,如今才懂得只有付出才有回报,比赛结束了,但我人生新阶段的路才刚刚开始,这次经历告诉我,没有什么‘不可能’,只要努力就‘可能’。”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刘川的努力让他实现了人生的蜕变和成长。同样,职业技能竞赛的平台也让其他选手找到了自己、找到了方向。下期请看对“首届全国油气开发专业井下作业工职业技能竞赛”铜牌选手佟晗的报道《从“迷茫青年”到“果决选手”》

 

时间:2019-10-16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