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景锋:科研路上的追梦人
张兆耕

    先后负责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青年创新基金项目,实施技术秘密7项,也是新疆油田连续混配胍胶压裂液技术、油田废污水配制压裂液技术、新型低伤害压裂液技术自主研发的重要贡献人,他就是新疆油田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储层改造研究所副所长董景锋,一名科研路上的追梦人、我市首届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2013年,山东大男孩董景锋积极响应“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不顾家人的劝阻,依然放弃了去国外继续深造的机会,离开了美丽的渤海之滨,带着心中那份责任和对新疆的厚爱一头扎进了广袤的戈壁,开启了他与油气储层改造的不解之缘。

    打破垄断 实现领先

    石油被誉为现代工业的“血液”,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和工业原料,目前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逼近70%,远远超过60%的国际警戒线,能源安全告急。

    新疆是国内油气增储上产最现实的接替区,但由于技术及众多客观条件限制,新疆石油产量始终没有大幅提高。新疆油田的油气储层改造是世界级难题,准噶尔盆地地质条件复杂,岩性变化多样,压裂液的调配与运输困难,导致成本常年居高不下,尤其是压裂工作场面很大,需要众多人员车辆的相互配合,其中“胍胶快速溶胀”的难题是制约压裂工艺提高的瓶颈,如何实现大突破、大创新?都亟需要在科研上有所突破。

    为了攻克这个难题,董景锋踏遍了38万平方公里的准噶尔盆地中的29个油气田,上千次的实验,2014年,他作为主要贡献人的“连续混配胍胶压裂液体系”研究终于获得成功,新疆油田历史性地实现了压裂工艺随需随用的状态,从以前实施油气井压裂动辄需要几十名技术人员和上百名工人协同作战的大型施工项目,变成了十来个油田现场工人自己就能干的家常便饭,劳动效率提高了十几倍,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近两亿元,推动了压裂工艺水平的巨大提升,实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压裂工艺水平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但“成本高,不环保”成为了急需解决的痛点。

    结合实际,追求卓越,在新疆油田公司及工程技术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董景锋及其团队立项开展“油田废污水配制压裂液”技术研究。2017年,他们研发成功的“油田废污水配制压裂液”以及配套的压裂工艺在新疆油田推广应用。这种压裂液可以就地取用任何工业污水或生活污水进行配制,而且这些原本会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污水,配制成压裂液之后,压裂液性能完全满足技术需求。2018年5月的一天,董景锋与团队人员惊喜地发现,他们新研发的压裂液可以种出花儿,这意味着没有污染且达到环保要求。

    这一突破,极大地缓解了油田压裂用清水资源匮乏与油田工业废污水处理困难的难题,而且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年节约处理费用一千余万元,减少工业废污水排放一百余万立方米,为新疆地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忘初心 潜心科研

    随着油田的不断开发,非常规难动用储层成为油气上产的主力军,适应特殊工况条件的压裂液体系成为新的需求。为“啃”下这个硬骨头,董景锋扎根于玛湖、吉木萨尔重点勘探井、评价井压裂试油基础研究,主动承担起新型低伤害压裂液的科技研发。

    数百口井的现场跟踪,几千次的实验论证,适用于新疆油田的新型低伤害压裂液体系横空问世。这种新型压裂液对储层的伤害率降低了50%,耐温性能提高了50℃,综合成本下降20%。

    就在董景锋及其团队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时,新疆油田第一口日产油超过1000立方米的高探1井传来捷报,他们研发的新型低伤害压裂液技术,正契合该井区储层高温、高压的特点,助推了新疆油田新的100万吨产能建设。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董景锋以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初心矢志不渝地推进油田勘探开发、全力以赴建设现代化大油气田、竭尽所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科研工作者的执着,诠释着平凡中的不平凡,谱写出自己砥砺前行的新诗篇。

 

时间:2019-09-18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主页